中呂·山坡羊·叹信访之殇
文/崔建国
衙门如雾,民情难诉,信访本为民生路。意踟蹰,泪模糊,百姓奔波却遇推诿处。人民日报言犹在目:“盯,不是术;疏,才是途 。 ”
“解决事”为础,“解决人”歧途。暗箱操作,分工耍滑,却将那责任互疏。看这乱象,怎不让人怒!盼清风扫除这迷障,还信访公正之途,让民声有处诉,让公平正义驻。
官媒痛批:
只想解决上访的人,不想解决上访的事
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个别地方却舍本逐末,用“盯守”“花钱消灾”等摆平思维应对,不仅背离初衷,更损害政府公信力。如今信访制度全面规范,唯有依法分类处理、源头化解矛盾,才能实现“事心双解”,赢得群众信任。
信访,一头连着百姓诉求,一头系着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然而,个别地方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却舍本逐末,把精力过度放在“搞定”上访群众上,而非解决根本问题。这不仅背离了信访工作的初衷,也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有的地方一遇信访,就采取“盯守”策略,派人时刻盯着上访者,生怕他们“闹事”;还有的地方信奉“花钱消灾”,用金钱或不合理政策去平息上访,看似暂时让事情“平静”,实则埋下了更大隐患。某县为压下拆迁纠纷,动用财政资金“买平静”,结果引发更多人效仿,信访量不降反升。这种“摆平思维”,既违背《信访工作条例》中“依法分类处理”的要求,也让法治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老百姓选择上访,往往是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且通过常规途径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才不得已为之,这背后是对政府的信任和期待。当群众怀揣着满心的委屈与诉求找上门时,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只想着把人“打发走”?要知道,问题不解决,矛盾就永远存在,今天压下去,明天还会冒出来,甚至引发更大的冲突。
如今,全国31个省份已完成信访制度清理,42个中央部门制定了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统一规范了29种信访文书模板。这一系列举措,就是要让信访工作回归法治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地各部门应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对群众的合理诉求,依法依规尽快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对不合理诉求,也要耐心解释,讲清政策法规,引导群众理性看待。对于那些违法闹访的行为,必须坚决依法处置,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信访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我们不能只看到上访群众带来的“麻烦”,更要透过他们的诉求,反思工作中的不足,查找政策执行的偏差,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只有把“事”办在明处、解在根上,让“事心双解”成为常态,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
转载:人民日报、西部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