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人都要细品,一字一句里藏着作者未说尽的心意;欣赏书法亦是如此,浓淡干湿的笔墨间,往往凝着比文字更简洁且厚重的情感。沈阳著名乡贤于海洋先生赠我的这幅“圣德神业”,便是这样一件值得反复摩挲的作品——它不只是宣纸与墨痕的组合,更是先生以传统文化为语言写就的、饱含人文情怀的长信,即便我学识有限,也能读懂字里行间的温度。
静静欣赏这幅书法,像面对一片孕育着温情的土地。土地从不喧嚣,却默默承载万物,先生的笔墨亦是如此。纸页间不仅有他的书法功底(起笔凝神、行笔从容、收笔稳健),藏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有他作为乡贤的赤子心:沈阳这片土地的厚重,浸润了他的笔墨,让“圣德”多了几分“接地气”的实在,让“神业”少了些虚浮的张扬。就像土地永远记得每一粒种子的渴望,先生的字也记得这片乡土对“修德立业”的朴素追求,他把这份记忆写进笔墨,再传递给我,仿佛在说:“脚下的土地教会我们的,要好好记着。”
这幅字,又觉得它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溪流。溪流不疾不徐,默默滋养着两岸草木;先生的笔墨也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却在温润中透着沉静的力量。他是著名乡贤,见过的世面、读过的书远比我多,却从不用高深的道理示人,只用“圣德神业”这样凝练的字,把人生智慧化入笔墨。那墨色的浓淡相间处,像溪流的深浅变化:浅处能看见水底的卵石(是直白的期许),深处藏着游鱼(是含蓄的提点)。于我这般文化水平有限的人,不必费力解读,只需静静感受,便如溪边草木般,不知不觉被这份感化人心的力量所滋养。
说到底,这幅字最像先生亲手写的一封信。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真挚的心意:他见过我在俗世里的笨拙与坚持,便用“圣德”肯定那份对本心的守护;他知我做事时的执拗与努力,便以“神业”期许那份对初心的坚守。尤其想到,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即便身在远方,还惦记着我这样一个普通人,特意写下这幅字相赠,这份心意,换了谁都会心生感动。信纸是素净的宣纸,笔迹是先生独有的风骨,封口处的印章像一枚郑重的邮戳,把这份跨越身份、关乎人心的情谊,稳稳送到我面前。
人活一世,总要有几分良知,懂得感念这份记挂;要有几分敬畏,珍惜这份不掺功利的情谊;更要有一颗能隔空读懂别人的心,就像读书时,能从字缝里看见作者的赤诚。在我看来,于先生的人文情怀,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是对后辈的宽厚,更是对这片土地上“好好做人、认真做事”的朴素信念的守护。我读不懂所有的笔墨技巧,却能读懂字里的善意与期许,就像农人懂得土地的馈赠,行者懂得溪流的指引——这份懂得,足够我往后常常回望,时时铭记。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领域,为沈阳城市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此外,他成功地挽救“两家”召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国家级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