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笺,书岁月情长
郑世兴
我今年已经86岁,从事医务工作几十年,救死扶伤的使命早已融入我的血脉。然而,在业余时间,文学于我而言,始终是一片宁静而深邃的港湾,爱好使然,一直勤于读书和写作。自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我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上千篇,近十年来,更是将亲身经历与感悟化作百余篇散文、随笔,散见于各级报纸副刊之上。写作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愉悦。
真情,是文字的灵魂
我始终坚信,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每当提笔,那些或温暖、或苦涩、或激昂、或心酸的过往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我每每写到情深处便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因为我深知,只有先打动自己,文章才有可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我写母亲,会回忆起她那一双小脚,走路都很困难,却推着两轮小车往地里送粪的情形,用她那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服的镜头;写祖父的文章,用的是《祖父的眼神》为题,我印象中的祖父,有着绅士般的风度,他总是“喜怒不行于色”,他常说“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嘴教……”。也就是告诉我们。有悟性的孩子,一看大人的眼神,就知该做什么。故而我只写了我的一位师长对他老人家的评价:“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想此文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的写作初衷已经表达出来了。
另外,我写师长的文章中,那篇《岁月流逝风范犹在——怀念士超同志》的文章,只是写了几个生活片断。士超同志时任淄博市委第一书记,我就把在他身边做医疗保健工作时亲历的几个故事记录下来,尤其是写他去看望下放到电机厂劳动的老首长时,引用了刘禹锡的《视刀环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真实,是文章的基石
我不擅长写花鸟虫草,我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我只写亲历的真实的细节和内心朴实的情感。因为我认为,真实的东西才具有永恒的价值。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我们只需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然后将那些真实的瞬间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我写故乡的绣江河,会写它春天里波光粼粼的水面,沿河岸上学路上看到的垂柳用她那纤细的手指抚摸着岸边的柔美;写百脉泉,会写它那喷涌而出的泉水,如珍珠般洒落池中的灵动。联想到李清照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田园景象。这些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通过真实的描写,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故乡,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写作过程中,我从不刻意编造故事,也不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我只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感受过的情感,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我相信,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穿越时空,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心。
感恩,是写作的主线
感恩,是我写作的主线。我感恩命运让我成为一名医生,能够救死扶伤,为他人带来健康和希望;正所谓“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我感恩文学,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精神的净土,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感恩故乡的山水人文,它是我创作的源泉,给了我无尽的灵感和动力。
我写《明水香稻赋》《章丘铁匠赋》,不仅是对故乡美景和传统文化的赞美,更是对故乡养育之恩的回报。同时,我也感恩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品德风范,都成为了我写作的素材和榜样。我在《感恩之心伴我风雨兼程》一文中,曾写到一位住院病人,精心教我英文的情形,他是一名高校英语教师,他竟将他编《汉英大辞典》的部分手稿送给了我。竟使我在后来晋升高级技术职称外语考试中得了“87分”的成绩。我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些故事,就是为了让这份感恩之情得以延续和传递。
写作,是对后代的启迪
我一直觉得,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下来,柔化成文字,会对后代有所启迪。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各自忙自己的事业,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通过文章,让他们了解到老一辈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明白生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功名利禄,更在于内心的充实和情感的丰富。
我写家风家训,就是希望后代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我从哪里来”。
如今,我这个年逾八旬的老朽,仍不搁拙笔,我知道,自己的文字肯定不够完美,但它们是我生命的印记,是我热爱生活的一份独特表达。这也是我对写作的一点肤浅体会。



作者简介:郑世兴,济南市章丘区人,现居淄博市淄川。副主任医师(退休)。正业从医,业余爱好读书、写作,常有散文、随笔等见诸各级报端。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优秀作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