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教育家、著名教育文学家傅东缨先生)
无需先做更多介绍,您只要在“百度”上轻轻敲出“傅东缨”三个字,马上会出来一大串褒扬他至奇至伟人生经历和辉煌成就的信息。
傅东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和如此高的社会声望,是因为他从未停歇的拼搏。在他的头脑里,没有退休的概念,没有老的意识,更没有养生的逻辑。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仍是激情着迎接每一天,学习着充实每一天,拼搏着咬住每一天,思考着过滤每一天,品味着享受每一天。
(傅东缨在书房里)
拼搏,让他在工作岗位上成就斐然
1967年,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走出的他,背着半箱书籍一头扎进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的一个山沟,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一脚踏入的,是贯穿一生的为教育事业拼搏奋斗的漫漫征程。
烈日下,建校劳动工地上,他和学生一起挑着大土篮子在山坡上奔跑,套绳勒进肩膀,汗水滴进脚下的泥土;夜晚,四面透风的茅屋里,一盏煤油灯常伴他读书备课到子夜;不幸患上周期性瘫痪症后,他以诗人荷马、音乐家贝多芬为偶像,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由学生扶着,架着,背着,一天班没耽误,一节课没落下,任班主任、语文组长、团委书记,每周还教16节语文课。 7年的拼搏和抗争,终于战胜了病魔,重新站立起来;1979年调至铁岭市教育局任基教科科员,为摸清教学实情,他跑遍各个学校,鞋底都磨出了窟窿,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观察心得;担任铁岭市教委科长、督学、副主任期间,工作之余,常常夜以继日地写作,除了创作大量的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外,还写作出版了颇受少儿欢迎的散文诗集《金亮的小星》,印刷80000册,被中国散文诗协会会长柯蓝著文称“当代印量最大的散文诗集”;出版的散文集《青春的轨迹》和德育辅助教材《做人千字文》同样受到欢迎。
从1992年到2008年,他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写出了近200万字的中国教育三都曲——《泛舟诲海》、《圣园之魂》、《播种辉煌。其中《泛舟诲海》获国家教委等五个大奖。2009年1月17日,教育三部曲出版座谈会在铁岭师专成功召开。市里有关领导及教育系统代表30余人参加,国内四十余家单位发来贺电,热烈祝贺中国教育文学硕大工程的竣工。
从2005年起,他又一项堪称教育文学工程——书写自己教育思想的“大教育三部曲”正式开始。几年的拼搏,先行出版的《教育大境界》、《教育大乾坤》两部约80万言的作品,社会反响强烈,其中《教育大境界》荣获国家“科学研究卓越成就奖”和铁岭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头名。《教育大乾坤》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一等奖,头版印刷9000部并很快销罄。著名教育家朱永新等作序称:该书交出了破解中国难题的“傅氏药方”,著名教育艺术家李燕杰著文称该书是中国“大教育文学的巅峰之作”。教科社编辑介绍说:“本书充满了大发现、深哲思、高境界,是一部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的教育艺术品,一部当代中国不可多得的教育经典著作。”
34年的拼搏所创造的非凡成就,为他的工作生涯画上了精彩的句号,也为他“二线”及至退休后的拼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傅东缨在鄂尔多斯满世中学做报告)
拼搏,让他践行了初心
2001年10月3日,组织集体谈话宣布他退居“二线”,12天后的15日,他主持完全市中小学运动会,转身就背上了行囊,在爱人樊老师的陪同下,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考察、讲学的行程。25年来,为实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完成自己的夙愿,他的足迹遍布31个省(市),其中,七上新疆,三到海拔3000米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傅东缨采访原国家教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柳斌)
先后拜访了6500多位名师、校长及专家,采访了几百位包括基层教育局长、共和国教育部长在内的教育掌舵人,调研了千余所学校,听课5000多节,记下500多万字的听课笔记,开座谈会1000多个,并亲自主持多项教改实验。期间,还阅读了数千部古今中外教育和文学书籍。从而提出了“灵智教育系统理论”、学校“三性”管理理论、名师“二三三素质结构”理论、素质教育“三七工程”理论、专家型校长塑造理论、当代青少年本位人格与双重性及矫治理论等十几个著名理论。同时,并应国内有关教育会议和31个省市及港澳台等地区的邀请作近千场报告。他的每一场报告,不做课件,不拿讲稿,却能做到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好评如潮。
(傅东缨在全国生命教育会议上做报告)
(傅东缨的爱人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是他的最贴心最得力的助手)
(2025年4月傅东缨与爱人在四川都江堰市嘉祥外国语学校)
2003年12月11日,他在香港教师联欢会作报告时脱口而出的一番精妙绝伦的开场白就博得全场极其热烈的掌声。在自由、多元、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来自祖国内地教育家的演讲能受到如此热捧,并不多见。次日,香港的《大公报》就刊发了他的大幅讲演照片,祝“教师素质讲座举办成功”,并以《内地教授教联会传经:谈如何成出色名师》为题,报道了当时的盛况。《文汇报》则以《内地名师点醒港师》为题兼发了几幅照片。在包头,1800人的黄河剧场座无虚席,他的激情四射的演讲,赢得全场掌声雷动。《包头日报》在显要位置发表《震撼师魂的讲学》的大块文章。在新疆全区教研工作会议上,讲演结束后,他被各族教研员团团围住,纷纷请他前往再讲。在浙江嘉兴,他的《优秀校长素质》的报告引起共鸣,市教育局局长、党十六大代表马健将嘉兴市教育顾问大聘书发给了他。在河南桐柏山,500多采油工人聆听他“做研究型家长”的讲座,不少人没座挤站着不肯离去。在全国闻名的江苏洋思中学,教育家校长蔡林森一天晚上让他为教师、学生各做一场讲座。在成都,他本购好去贵阳的机票,硬是让成都同仁好意退掉,临时增加了两场报告。

(傅东缨报告后被几百名学生围着的场面)
在瑞金市二中操场上,他向4500名学生作了《把命运握在手里》的演讲。在气温仅10 度的冷风里,学生们听得如痴如迷,掌声、呼应声不绝于耳,两个小时讲完,几百学子蜂拥围着久久不散,那场景令他至今难以忘怀。听众普遍反映,在聆听了他的报告之后,才对那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了真正的顿悟,才能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中感受一个真正教育大师高山仰止的风采神韵。
(傅东缨先生在做报告)
拼搏,让他的夕阳更辉煌
连续 20多年来,他像一部用极尖端极特殊材料制成的最精密机器,高速而不停歇地运转。年年如此、月月如此,天天如此。为了中国的教育,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他是在拼老命。在完成大教育三部曲之后,又完成《中国教育的顿悟》、《从教师到教育家》、《极目新教育》教育揽胜三部曲和《探路者》、《草原教育诗》、《传奇圣园》新教育三部曲等多部著作,又是600余万字。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先生对他赞赏有加,百忙中6次为他的鸿篇巨著作序。

(傅东缨跟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一起)
撰写《极目新教育》是个既艰苦又用尽心力的过程,更见傅东缨的拼搏精神。为此,他推去杂事,专心致志,婉谢讲学盛邀,没有节假日,采访了200余名新教育的相关人物和一线教师,不厌其烦地核实每一个细节,在北京、沈阳以及每一个新教育会议的现场,他都利用各种机会与有关专家对话交流,光北京就去了多次。
(傅东缨与两个爱子在研讨)
他深感年事已高,为完成这项浩大工程,他把同是辽宁省名记者、党报主笔的傅松巍、傅松岩两个爱子动员出来,协助他收集资料,参与现场采访。一家人言必说新教育,读书读报(刊)聚焦新教育,电话、微信围绕新教育,节假日家庭团队解析新教育。仅2014年,家庭创作团队就召开四次研讨会,分别研究了新教育团队的思路和走势、新教育学派探索、从教育史长河透视新教育团队所及深度、此书的结构提纲,真乃目标在前,攻坚克难,举家齐动员,上阵父子兵。

(傅东缨所著的《新教育极目》)
2018年6月底,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诚如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刘道玉先生作序时所言:“此书写作艰苦卓绝。东缨先生观察四年,查阅新教育各类资料;采访三年,行路万里追踪新教育轨迹;写作两载半,反复字斟句酌增删五次,精益求精,最终形成的《极目新教育》一书,方有跃然纸上的灵动,穿透历史的眼光,画龙点睛的经典,自有‘新教育之史记’的风范。”2019年4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教育家,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和领军人物朱永新,亲自邀请他们父子三人进京,参加由他主持的《极目新教育》一书创作总结会。会后,朱永新先生邀请他们家庭创作团队深度参与新教育实验,写作新教育的系列作品。他们当场愉快地接受邀请,后继写作出版了《极目新教育》的姊妹篇《探路者——新教育的流金岁月》和小电影脚本《探路者》,持续为新教育实验擂鼓助威。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多次播发长文或访谈录宣传报道了他的事迹,新华社载文《中国大教育文学第一人》报道了他的成就。近年来,他又获得中国国学研究会首届国学奖——“创作成果类金奖”和“国学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荣获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最高奖——“铸魂金杯奖”,被中国文学研究院、国际诗词协会等数家单位授予“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

(傅东缨在精彩的报告中)
老有所为其实有“大为”和“小为”之分,“大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没有终生追求的目标,没有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没有超乎常人的本事,是根本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为”的。81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的傅东缨先生以他永不休止的拼搏换来的辉煌成就给“大为”做了最权威的注脚。
学习强国全国学习达人黄永光先生的《沁园春•东缨先生》最能表达傅东缨先生的崇拜者、追随者的共同心声:
辽水钟灵,康平毓秀,文脉泱泱。
忆杏坛执笔,春风化雨,兰台论道,翰墨腾光。
绛帐传薪,圣园铸魂,三部宏编典藏。
凭栏处,见文辉北斗,德润千江。
平生志在兴邦,为教育倾情写巨章。
抱乾坤境界,胸罗万象;哲人气度,韵彻八荒。
塞北诗豪,关东笔健,直向昆仑醉羽觞。
抬望眼,仰先生风骨,山高水长。
作者:卢祥云,铁岭市委老干部局原副局长,辽宁老年报特约记者,多年笔耕不辍,在报刊和网络发表千余篇各类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写先进人物。喜爱书法和《红楼梦》,有多篇论文发表,与女儿合作撰写出版《红楼梦》专著《梦回人生》,现正用书法抄写第二遍《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