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挚友韩理定先生
冯宝哲
4月7日下午8时左右,文友崔宽定先生给我发来微信:“冯老师:韩理定突发脑溢血走了!”这让我十分意外,立即回复:“是真的吗?怎么可能呢?啥时的事?!”得到的答复是:“昨天早上突发脑病,医生诊断为脑血管梗死症,两个小时前辞世。”真是晴天霹雳啊!即成《哭悼韩公》七绝一首:“噩耗惊闻难置信,英才突逝泪沾襟。蒲城赋霸文星陨,挚友瞬间成故人。”连夜发给宽定先生,让其转告韩府。次日早7 时又拟挽联一副:“沉痛悼念挚友韩公理定:骚苑俊哲成赋霸,痛失巨柱尧山黯;文坛翘楚是诗雄,悲悼英才洛水哀。”发出。遂后立即赶回蒲城亲至韩府吊唁,在韩公灵前附首静默致哀。
韩公祖籍河南,1950年12月28日出生于蒲城洛滨镇蔡邓村。从小好学上进,从焦庄初中毕业后,报名参军。1970年元月,在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九团三营服役。在部队期间受到团嘉奖一次,营嘉奖两次。1976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业回乡在小学、中学任教,后调入孙镇棉绒厂。1995年调入蒲城县煤炭局。2009年退休,其后在民营企业负责管理工作多年。在此期间,他加入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先后任理事、副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等职,配合时任领导处理学会各种大小事务,为学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生是蒲城县著名文化学者,先后著有《梦回六十年》,主编《话说蔡邓》,参与编撰《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陕西卷·蒲城分卷》《尧洛雅韵》七、八、九集,担任《尧洛风韵》报刊副主编。获《中国楹联报》对联优秀奖,被授予“秦东联坛十优”称号。
韩公一生,经历了中国时代的变迁,从事过农工商学兵等职业。他为学勤恳,为兵英勇,为商守节,为工敬业,连自己的业余文学爱好也是不惜心血。为蒲城县文脉传承发挥自己的作用。韩公的离去是蒲城文界的一大损失,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激励了无数文学创作者的不断探索和不断突破。
我与韩公相识于2015年,完全是因诗联结缘。那时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已经是第四届了,并且已经更名为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韩公在新班子中被选为副会长,后来又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我则因热衷乡土文化而被聘为顾问,在工作中多有联系。曾记得他当时退休后在一个民营企业负责管理工作,有一次我回蒲城他专门开车请我到他的办公处喝茶谈心,这是我俩的第一次相聚。刚一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就快人快语,直叙臆胸,肝胆相照,毫无拘束,令人感到亲切。看得出他是一个热爱诗联和书法的文化人,他对蒲城县诗词曲联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6年1月12日,他同周菊敏会长来渭南办事,又抽空登门造访,使敝舍蓬荜生辉。出乎预料的是第二天他就通过微信发来一首七律,内称:“拜访了冯老。返蒲当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遂成诗一首。‘室雅人和情谊深,时逢三九暖人身。只言了却陈年事,长话纵抒盛世春。环视四围书字画,静思盈室美颐真。别时约定来年会,祈愿冯公寿百旬。’”其深情厚意溢于言表。感动得我只得以律作答:《答韩理定文友》“祈愿冯公寿百旬,乡亲祝语暖吾心。驱寒喜遇熊熊火,遣闷欣闻缕缕馨。如沐春风身泛爽,似喝甘露口生津。感激情意难言表,聊寄一诗回故人。”
2016年年底,在即将进入八旬之际,我将自己十年来博客所存的习作资料,选择、梳理、分类、校勘、删冗去粗,压缩整理出120万字,以《风雨留痕》为书名,分上、中、下三集一次出版,于2017年1月2日由我的工作单位渭南财险分公司和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为主办单位举办了《风雨留痕》首发式恳谈会,作为文友韩理定先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主持人的责任,他本来就有这个特长,此事则当任不让。那天来宾300多人,他声音宏亮,吐字清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使恳谈会大为增色,举办得非常成功。事后,他作了七绝一首相赠:参加《风雨留痕》首发式恳谈会有感:“新年伊始玉龙新,骚客相逢格外亲。风雨留痕传友谊,文坛花绽号长春。”
作为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他是周菊敏会长的得力助手。多年来他俩几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会的工作之中,积极筹谋,认真策划,敢于领先,善于创新,组织活动,开展交流,培养先进,推广典型,发展会员,壮大队伍,团结同仁,调动群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学会打造成先进集体,多次受到省、市、县三级的表彰奖励, 由于工作成缚突出,他还被陕西省楹联学会破格增选为省楹会理事。
他对诗词的基本知识颇有研究,我经常可以在微信上看到他写的豆腐块文章,观点明确,说理透彻,让人爱不释手,越读越有味道。比如2021年2月1日《华山文学》公众号所载的韩公大作:《漫话绝句》一文,就非常详尽地介绍了“绝句”的来龙去脉,从汉时发端一直讲到唐时定型以及历代发展的兴衰,从分类到别名,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说得明明白白,确实是把“绝句”讲透了,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完整的“绝句”的知识大全,真是获益非浅。更加凑巧的是我发现这个话题的起因,竟是因为他给我写了一首《赞冯老》的七绝:“誉配骚坛称大贤,诗文喷涌猛如泉。翰林不过日升米,下第三天过个年。”而诱发文友提问所引起的,这就更增添了我与此文的缘份,激发了我强烈关注的兴致。经过搜索得知这篇文章在网上影响较大,不少网站作了转载。
他特别擅长写赋,他的赋作,韵律谐协,句式骈偶,对仗规范,节奏分明,立意升华,铺陈得体,逻辑顺畅,辞藻精美。比较成功的作品有:建党百年赋,华夏赋,雅集赋,雪赋,蔡邓赋,龙首坝赋,桥陵赋,义门赋等。真是功夫到家,厉害了得,因此被我戏称为蒲城词霸。其创作过程都是认真细致,多方求教,反复打磨,务求完美。据我了解崔宽定先生就是他大部份作品的参与审定者。以《华夏赋》为例,他在与崔先生多次切磋琢磨基本定稿之后竟又给我发来征求意见,此后又经过四次修改,方才出手,真可谓精益求精了。
韩公热爱家乡蔡邓,不仅为之撰赋歌颂,赞其为:“孟章扶左,莹莹乎东腾紫气;监兵护右,绵绵矣莽原舞龙;陵光守南,巍巍哉华掌托仙;执明镇北,煌煌焉荫德长伴。奇也!粟禾偶歉,赖双青钵满;银项遗缺,遣五色补圆;水火左顾,似廓丰日望;金木右盼,若壑阴月弦。......”而且为之编文记史。为了宣传家乡的历史文化,他多方奔波,联络乡贤,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组织撰稿,筹措资金,于2022年策划编印《话说蔡邓》一书,他被推为主编,并邀我一道出力尽心,指定我为终审,他说:“我对此书期望值很高。但又没有把握,有你最后把关,我就放心了!”有鉴于他的虔诚恳请,我也就难以推辞了。全书稿件基本审定之后,他要求我对所有文章都要仔细过目,力争杜绝疏漏。前后大改三次方才定稿,足见他对此书的深厚寄托。此书分为地理、沿革、人物、教育、风俗、古迹、矿产、趣事共八个栏目,收纳稿件152篇,恭贺作品25篇,真实的记述了在蔡邓这片热土上奋斗过的人和发生过的事。经过编委会的共同努力,此书终于在当年国庆节前付梓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我为此书所写的贺诗是七律:“蔡邓三村文脉浓,一方编史忆民风。总结成败留殷鉴,分辩清浊记典型。地理沿革说梗概,轶闻趣事叙详情。承前启后昭今世,古镇嘉德更火红。”

先生知识渊博,性格爽朗,言谈诙谐,待人热情,我每回蒲城,他若闻讯必来相叙。有时还会相约出访同游。仅以去年为例,年初即相偕游览了时间博物馆和包森纪念馆,年末又共同拜访了篆刻名家孙金敖,参观了洛水文苑活动基地,游览了龙首坝景区与西头人宗庙遗址。记得在参观龙首坝时,我们共同忆起2017年县学会组织会员开展龙首坝同题撰联活动的事,通过网络搜索查得我所撰的联作为:“杨颁决策,李主筹谋,献一片丹忱,誓引清流圆好梦;黔庶展眉,苍龙俯首,倾万斛甘露,遍铺绿韵惠良田。”韩公的联作是:“千年洛水横流,黎庶遭殃。赖两双巨手,修渠筑坝,复岁安澜,果香粮稔丰收景;十里桃花竞秀,河川焕彩。荡一叶小舟,绕柳穿杨,闲悠惬意,燕舞莺歌欢乐图。”而且他还撰过《龙首坝赋》,从立意到内蕴,若论伯仲,两相对比,我自知相形见绌,再品其所撰之赋,更觉气象万千,十分叹服。受其感召情不能已,遂构思七律《龙首坝展望》一首为记:“ 一坝横陈峡谷间,其名龙首势巍然。杨颁决策泽三县,李主筹谋惠万田。如断洛河出瀑布,似成壶口显奇观。山川秀丽风光美,百里长虹润绿原。”此事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人世沧桑,变化无常,谁知此番之行,竟成永诀之憾!
光阴荏苒,转瞬之间先生过世已近百日,特撰此文以念。韩公千古!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1938年1月生。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曾在银行、农牧、政府、保险等部门任职,高级经济师,《陕西保险》杂志特邀编辑,1998年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中华诗经阁荣誉顾问,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曾任渭南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渭南联苑》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副会长、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主持过十多次征联大赛的收集与评审,编辑出版过《三圣遗风》、《孝苑联韵》、《联颂文祖》、《春沐三农》、《金鉴联韵》、《凛然正气》、《江河赤子》、《情驰夕阳》、《千古功臣》等征联荟萃,热衷乡土文化,担任编审,参于编辑《中国对联集成·陕西卷·蒲城分卷》、《中华诗词文库·陕西卷·蒲城分卷》以及《尧山雅韵》第二至九集。著有《风雨留痕》五卷等二百多万字。
编辑 审核:惠玲玲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