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当“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不再被割裂讨论,当“候鸟型”人口流动的背后逻辑被逐层拆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城乡关系的重构命题,更是一场关乎发展伦理与社会公平的深层变革。
城乡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互换”,而是生命共同体的重塑。乡村的沃土不仅产出粮食,更孕育着农耕文明的根脉;城市的高楼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技术创新的孵化器。现实中,一些地方将城乡融合异化为“城市对乡村的单向索取”,要么把乡村当作城市的“后花园”粗暴开发,要么将农民视为“剩余劳动力”简单转移,这种短视思维恰恰背离了协同发展的本质。真正的融合,应当是让乡村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城市的经济价值、技术价值形成互补,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红利。
“候鸟型”流动的背后,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鸿沟未平。春节前后的返乡潮、农忙时节的返工潮,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城乡拉锯战”。农民不愿放弃农村的“退路”,根源在于城市的“前路”仍有阻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医疗保障的差异、住房成本的高企,让“定居”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破解这一困境,不能仅靠口号式的“鼓励进城”,更需要实打实的制度破冰:让居住证承载更多公共服务,让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教育,让农民在城市也能找到“归属感”。
保障进城农民的农村权益,是给改革留足“缓冲带”。自愿退出责任田与宅基地的政策设计,看似是“二选一”的选择题,实则是给农民的“定心丸”。在城镇化进程中,最该警惕的是“强取豪夺”式的权益侵害:有的地方以“城镇化”之名强制收回宅基地,有的以“集约用地”为由低价征收责任田,这些做法不仅伤害了农民的利益,更透支了政策的公信力。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就是承认城乡转换的复杂性——有人愿意扎根城市,也有人想保留“乡愁的载体”,这种多元选择本身就该被制度包容。
历史耐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清醒的发展智慧。城乡关系的变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再到思想观念的转变,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沉淀。急于求成的“运动式治理”往往适得其反——有的地方为追求“城镇化率”搞“数字造假”,有的为打造“示范村”搞“形象工程”,这些短期行为只会留下一堆“半拉子工程”。真正的历史耐心,是既保持改革的定力,不因短期困难而退缩;也保持敬畏之心,不因速度焦虑而冒进,在循序渐进中让城乡融合的种子自然生长。
从“城乡二元”到“城乡融合”,从“单向流动”到“双向奔赴”,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一种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当乡村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当农民不再是“边缘群体”,当城乡之间的流动不再充满挣扎,我们才能真正读懂“协调发展”的内涵——不是让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让城市退回乡村,而是让每一种生活都有尊严,每一种选择都被尊重。这,或许就是城乡关系最动人的未来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