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学府溯星火,燕岭少年铸匠心——蓟州二中“行走着的课程思政”研学实践活动之天津大学篇
津门学府溯星火
燕岭少年铸匠心
蓟州二中“行走着的课程思政”研学实践活动之天津大学篇
研学

2025年7月10日,盛夏骄阳下,蓟州区第二中学的学子们整装待发,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前往天津大学的研学之旅。天津大学——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学术底蕴的学府,不仅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见证者,更是无数青年学子精神成长的摇篮。本次研学以“津门学府溯星火,燕岭少年铸匠心”为主题,旨在通过追寻学府历史文脉、对话学术前沿、体验实践创新,引导学生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中明确青春使命。
校园文化沉浸
行走的历史课堂

师生们从天津大学标志性建筑“北洋大学堂”启程,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漫步于校园的百年老建筑群。青砖砌筑的“科学图书馆”诉说着建校初期的筚路蓝缕,礼堂墙上的浮雕镌刻着校史中的重要时刻,古树参天的“求实园”回荡着历代学子的读书声。每一处景观都化作生动的教材,学生们在行走中感受“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体会“爱国奉献”的北洋血脉。



在重笔工彩研究院,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一笔一画间,古老的彩绘技艺焕发新生;一纸一墨中,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交融。师生们不仅学习绘制技艺,更聆听传承人讲述文化坚守的故事。这一堂“活”的非遗课,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以青春之志赋予其时代生命力。









天津大学兴医之路
主题教育馆

推开兴医之路主题教育馆的门扉,仿佛踏入一条时光的长廊。光影在墙壁上流转,勾勒出医学精神的四重奏:泛黄的手术器械、斑驳的医书,定格了先辈们以医术为刃、劈开时代迷雾的壮烈;抗疫英雄的防护服凝结着盐渍,援非医疗队的照片里,沙漠的风沙与患者的泪光交织成不朽的勋章;智能诊疗系统闪烁着蓝光,如未来世界的瞳孔;微创手术机器人精密的关节,仿佛正演绎一场无声的生命交响曲;少年们的指尖仿佛触摸到了虚拟的血管与骨骼,急救警报声中,掌心渗出的汗水与屏幕上的心跳曲线,共同谱写着责任与使命的初章。“精益求精,治病救人”——这誓言穿越七十载风雨,在今日少年们的瞳孔里点燃了火焰。讲解员的声音似远山钟鸣:“医者的匠心,是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暗夜,也照亮后来者的路。”









实践探索
铸就未来担当
血型检测实验
亲手操作血型检测,学生直观感受科学的严谨与生命的奥秘。试剂与血液的反应如魔法般清晰呈现血型,细微操作直接影响结果,让孩子们明白医学中“匠心”是对每个环节的极致把控。更深刻体会到血型不仅是生理标识,更是生命互助的纽带。
脑机接口—脑控灵犀指实验
戴上脑电波采集帽,集中意念控制机械手指——当“灵犀指”精准夹起物体时,孩子们仿佛触摸到了未来。这项技术不仅是科技突破,更让人动容的是它的使命:帮助脑卒中患者重获尊严。科技的温度,在此刻化作最动人的光芒。
腹腔镜手术模拟实验
VR设备与模拟器械带来沉浸式体验,微创手术的精准与科技感令人震撼。实验强调团队协作与耐心,任何失误都会触发“出血警报”,让学生们真切理解医者的责任——每一毫米的操作都关乎生命,匠心需融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考量。
人体生理实验
通过心率监测、呼吸测试等,将抽象的生理知识转化为具象数据与体感。实验让学生们重新认知身体的精密,明白健康是“仪器”的匠心维护,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兴趣。
学术报告





刘凯风博士的报告不仅是学术前沿的展示,更是一场关于“科技与人性”的启蒙。智能未来不在于创造多“聪明”的机器,而在于培养多“懂人”的科学家。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既要追逐技术的星辰大海,更要守住“以人为本”的初心——这或许便是科技领域最珍贵的“匠心精神”。
星火传承
誓言青春
夕阳映照下,研学活动在天津大学落下帷幕。师生们共同大喊:“知行合一,启智未来”。口号声回荡在天津大学穹顶,仿佛与百年前学子的呐喊遥相呼应。
活动感悟
教师感悟
通过沉浸式校史学习,学生深刻认识到传承不是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实验室中的亲手创造让学生突破对科技的想象,激发探索热情;从历史人物到当代学者,榜样力量让学生意识到“青春与时代同频”的重要性。
本次研学不仅是知识的拓展,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当学生触摸历史、对话未来时,他们眼中的光芒让我们相信:青春之志,必将成为照亮时代的一束光。
窦悦宁老师
作为带队老师,看着学生们踏着晨光走进天津大学校门时眼里闪烁的期待,我便知道,这会是一场让他们铭记于心的成长之旅。一整天的行程里,我既是引导者,更是旁观者,看着这群年轻的身影在文化与科学的土壤里汲取养分,那份鲜活的触动,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返程时,有学生翻看手机里的照片,说“今天过得像一场梦”。研学的意义,从不是让他们立刻找到答案,而是在心里埋下一颗颗种子——对文化的热爱,对科学的严谨,对理想的向往。而我们能做的,就是陪着他们等待这些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破土而出。
李文静老师
天津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原名北洋大学,由盛宣怀于1895创建,探求民族独立与发展,教风朴实,学风端正,赵天麟以“实事求是”四字首倡于北洋大学,深入研习科学技术知识,肩负起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广州起义的张太雷,探索革命道路;日本侵华,西迁之路,薪火相传;国家建设,人才辈出,鼎力支持。巍巍学府,湖光秀色,厚重淳朴,一代代天大人求真务实,上下求索,助力民族复兴。
我二中学子,走在铭德道上,徜徉于北洋广场的中心处,伫立于敬业湖边,感受着天大厚重的历史,医学院里优秀学长的讲座,感受着天大人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二中学子的研学之旅,收获满满,内心深受震撼,坚定自己奋斗的初心,定要战胜成长路上的各种困难,努力求知,全面发展。
苏立冬老师
此次天津大学研学活动,于我而言,是一场知识与精神的双重洗礼
校园游览与学长交流环节,漫步校园,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气息扑面而来。与学长对话,从他们对校园点滴的分享里,我看到天大学子传承的进取精神,也让我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以文化人。
脑机接口实验课程,王老师专业且生动的讲解,让前沿科技不再晦涩。操作体验时,我真切感受到科技赋能医学的无限可能。这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更多引入前沿案例,激发学生对交叉学科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
非遗体验课程,是一场传统文化的沉浸式盛宴。重笔工彩的独特艺术魅力,让我领略到非遗传承的温度。这提醒我,在教育里要注重传统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在传承中创新,让古老智慧焕发新活力。
学术报告与兴医之路主题教育,更是精神的滋养。聆听学术前沿,深知医学发展永无止境;回溯天大兴医历程,郝老师讲述中的坚守与担当,让我明白教育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递精神,培育有情怀、有使命感的新一代。
此次研学,是学习,是启发,更是责任的重铸。未来,我将把研学所得融入教学,让学生在知识探索中,既触摸科技前沿,又扎根文化传统,传承天大精神,奔赴更广阔的成长天地。
王小辉老师
学生感悟

踏入天津大学校门,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扑面而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沿着校园小道漫步,古朴建筑与现代化教学楼错落分布,毫无违和感,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碰撞交融。北洋广场上,学子们或交谈,或阅读,青春的活力与知识的气息相互交织。我还参观了校史馆,泛黄的老照片、珍贵的文献资料,展示着天津大学从创立之初到如今的发展历程,先辈们“兴学强国”的使命担当令人动容。最让我震撼的是图书馆,那里藏书丰富,安静的氛围中,学生们专注学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一趟校园游览,我不仅领略到天津大学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它激励着我努力奋进,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真正走进这所梦寐以求的学府,开启求知新征程 。
高二四班 刘淼
漫步天大校园,红砖墙映着爬山虎的绿意,北洋广场的喷泉溅起细碎的光。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书页翻动的声响里,藏着百年学府的文脉传承。实验室里,导师演示的智能机器人精准抓取物体,传感器闪烁的蓝光让我看见科技的温度。校史馆里,泛黄的毕业证书与现代科研奖状并置,诉说着从北洋大学堂到天津大学的变迁。握着亲手完成的漆扇,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件器物,更像段与时光对话的凭证。生漆的温润、颜料的沉淀、指尖的力道,都在扇骨与扇面间慢慢晕染成一种领悟:所谓匠心,不过是在反复打磨中学会与不完美共处,在等待漆膜干透的时光里,让心也跟着沉淀下来。开合之间,风里飘着的不只是漆香,还有亲手创造的踏实与安宁。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了许多知识,还亲手做了东西。我将不会忘
高二四班 杨鹏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