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淬炼的中原壮歌
《洛宁抗战风云录》
④
(中篇纪实文学)
七、隐秘战线:情报工作者的无声战斗
在洛宁抗战的历史画卷中,除了正面战场的激烈厮杀,还有一群人在隐秘战线上默默奉献,他们就是情报工作者。1944年县城沦陷后,中共地下党组织迅速在洛宁建立起情报网络。
马子明:1939年4月任中共洛宁县委书记,发展和整顿党组织,夺取基层政权,领导农会开展减租减息、反贪污反不公斗争。
1945年初,受豫西二地委指派与李洪潮返回洛南,建立洛南人民抗日自卫军,任政治部主任;4月参与创建洛南抗日根据地,任中共洛南工委委员、洛南办事处秘书、洛南抗日支队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在对敌斗争中发挥较大作用。
1945年9月下旬,单枪匹马到原自卫军第二支队副支队长田雨霖家做统战工作,获手枪一支。
申志远:1938年春任马回师范教导主任,在师生中发展一批共产党员,资助经费,组织安排40余名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2月因遭国民党县政府搜查离开伊川。
在日本鬼子占领洛宁期间,许多情报工作人员穿梭于日军的岗哨之间,利用各种身份作掩护,将日军的兵力部署、军事行动等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出来。
这些情报工作者常常面临着生死考验。1944年冬,情报员王二孬在传递日军行动的情报时,不幸被汉奸认出。日军将他抓着后,用尽酷刑逼问情报,但他始终咬紧牙关,只字未吐,最后,日军残忍地将他杀害。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让洛宁抗日武装能够知己知彼,在战斗中占据主动。
八、巾帼力量:洛宁女性的抗战风采
在洛宁抗战的艰难岁月里,女性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洛宁县妇女积极投身抗日,虽资料未详细记载当时的专属妇女组织,但结合各种文献综述有以下贡献:
宣传动员
●参与宣传队活动:受赵保老婆抗日宣传队影响,洛宁县妇女可能参与宣传,如在集市、村庄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激发群众爱国热情,扩大抗日影响力。
●传播抗日思想:妇女们通过走亲访友、日常交流传递抗日信息,揭露日军暴行,号召大家团结抵抗,增强民众抗日意识。
后勤保障
●制作军需物资:她们为抗日队伍做军鞋、洗衣服、护理伤员等。在物资匮乏时,克服困难,日夜赶制军鞋,保障战士基本需求,节省资源用于抗战。
●筹集物资:动员家人和村民捐赠粮食、衣物、药品等物资,为抗日队伍提供支持。
救助与掩护
●救助伤员:遇到受伤战士,她们会冒着风险将其带回家中救治、掩护,为战士提供安全环境和基本医疗护理。
●掩护抗日人员:为躲避日军搜捕的抗日人员提供藏身之所,利用自家房屋、地窖、山洞等,同时帮忙传递消息。
●还有那些在后方的妇女们,她们组织起来,为抗日战士缝制军衣、布鞋。据统计,在洛宁抗战期间,妇女们共缝制军衣数千件、布鞋上万双,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军民鱼水情:洛宁百姓的全力支持
洛宁人民深知,抗日不仅是军队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的使命。日军占领期间,许多村民主动为抗日武装提供庇护和支持。在北山的一个小村里,村民们将受伤的抗日战士藏在自家地窖里,精心照料。一位老大娘每天都会熬好草药,给战士们清洗伤口,她说:“你们为我们拼命,我们一定要把你们照顾好。”
中共洛宁县委、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
位于洛宁县东宋镇北旧县村中间,为土木砖瓦结构老式民居,占地400平方米,青瓦、土坯墙外观与普通民居无异。1945年1月,豫西二地委在此宣布成立中共洛宁县委、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号召人民团结抗日,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群众负担。当地抗日独立大队也在此区域活动,副大队长杨华轩率部在泰山庙附近伏击日伪军。
四县联防会议旧址
原属洛宁县,现位于渑池县果园乡石沟村,是冯氏祠堂。1944年10月,贺澍三在此召开宜洛陕渑四县联防会议,组织联防委员会,形成四县联防,为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等奠定基础。旧址两边厢房坍塌,正房会议室基本完好,祠堂贴着“四县会议刀枪林立,冯门庙院革命圣地”对联。
洛宁的商户们也纷纷解囊相助,为抗日武装捐赠物资。他们说:“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国家没了,我们就什么都没了。”据不完全统计,在洛宁抗战期间,百姓们捐赠的粮食达数万斤,还有各类物资,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十、胜利曙光:洛宁抗战的最终胜利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洛宁大地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热泪盈眶。为了这一刻,洛宁人民付出了太多太多。
在洛宁县城,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街道上挂满了红旗,欢呼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曾经被日军破坏的房屋,虽然还残留着战争的痕迹,但人们已经开始满怀希望地重建家园。
洛宁抗战的胜利,是全体军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洛宁人民以顽强的意志、无畏的勇气,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每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都会被洛宁人民的英勇无畏所感动,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洛宁抗战的历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原大地,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了自由、独立和尊严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
(完)

作者简介:董宏伟,洛宁县特殊教育学校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