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徐晞文化研究会
原文断句 :
江山毓秀,大地发祥,笃生伟人,辅我王国,此澄江大司马徐公所由兴也。公生而魁梧,岐嶷脱颖,升朝历事五君,荐登八座,勋业垂于简策,声望著于寰区。一时冠盖蝉联,科名鹊起,父子祖孙,先后辉映,极当时之盛,谈者侈之,其来旧矣。若乃两绰楔之建,兀峙通衢,以表厥宅里者,迨今且几二百年,岁久将倾,渐至湮废。嗟乎!昔谢太传,东晋名流,五亩之宅,几于不保;房司空,有唐贤相,七世之第,斥而幸还。千载而下,论者盖伤之矣。乃公裔孙幼怀,慨然鸠举,聚此衰颓,当吉日而辰良,趁时和而集事,作而一新,复还旧观。先是,聚族而谋,定为章程,捐资有名,计工有籍,无财者不强索,同姓者不滥收。盖仁以率亲,而前闻不坠;义以别派,而嗣服益昭。幼怀所谓仁之至而义之尽者,非欤?事成之日,乞予言以纪之。夫司马公立功一时,已足不朽,且实录有书,名臣有传,郡邑有志,自可响千秋之颊。而此坊复葺而新之,则司马公之名益用以不朽矣。虽然,莫为之后,虽盛不传。微幼怀之贤,何以臻此耶?予故嘉其请而援笔书之,聊以见懿德之好云。
时万历庚子秋八月二十又七日,少宰学士孙继皋谨拜手书。
文言文译成白话文:
江山孕育着灵秀之气,大地萌发着祥瑞之象,于是诞生了伟大的人物,辅佐我们的王朝,这就是澄江大司马徐公兴起的缘由。徐公生来身材高大魁梧,幼年时就聪慧出众、才华显露。他登上朝堂,先后侍奉过五位君主,被推荐登上了八座的高位,功勋业绩记载在史书典籍中,声望闻名于天下。一时间,他家世显赫,人才辈出,科举功名接连不断,父子祖孙,先后光耀门楣,达到了当时的鼎盛局面,谈论此事的人都极力夸赞,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
至于那两座牌坊的建造,高高地矗立在大道上,用来标示他的故里,到如今将近二百年了。岁月久远,牌坊将要倾斜,渐渐走向湮没废弃。唉!徐晞家族的荣耀事迹,就如从前东晋的名流谢太傅一样,那块五亩大的住宅(此处暗喻徐晞故宅的规模),后几乎保不住;又如房司空,是唐代的贤相,家族七代相传的宅第,被人强占后幸好得以归还(此处暗喻徐晞家族后来的处境)。千年之后,谈论起这些事的人都为之感伤。
而徐公的裔孙幼怀,慷慨地发起重修之举,聚集众人修缮这衰败倾颓的牌坊。在吉祥的日子里,趁着天时和顺,集合人力动工,将牌坊修缮一新,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在此之前,他聚集族人商议,制定了章程,捐款的人有名单记录,计算工时有簿册登记,没有钱财的人不强行索取,同姓的人不随意收录。这是用仁爱来率领亲族,使前代的声望不致丧失;用道义来区分支派,使后代的传承更加明晰。幼怀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仁爱到了极点、道义尽到了极致,难道不是吗?
事情完成的时候,他请求我写文来记载这件事。大司马公在当时建立的功绩,已经足以不朽,而且实录中有记载,名臣传中有传记,郡县的方志中也有记录,自然可以流传千秋万代。而这座牌坊经过修葺焕然一新,那么大司马公的名声就更加能够不朽了。
虽然如此,如果没有后人的传承,即使曾经兴盛也难以流传下去。如果没有幼怀的贤德,怎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所以我赞许他的请求,提笔写下这篇序文,姑且用来彰显这种美好的品德。
万历庚子年秋八月二十七日,少宰学士孙继皋恭敬地叩拜书写。
古序新解:《重修大司马坊序》探秘
逐句翻译
江山毓秀,大地发祥,笃生伟人,辅我王国,此澄江大司马徐公所由兴也。
翻译:江山孕育灵秀之气,大地生发祥瑞,诞生伟大之人,辅佐我们的国家,这就是澄江大司马徐公兴起的缘由。
公生而魁梧,岐嶷脱颖,升朝历事五君,荐登八座,勋业垂于简策,声望著于寰区。
翻译:徐公生来身材魁梧,幼年时就聪慧出众,进入朝堂,先后侍奉五位君主,被举荐登上重要职位,他的功勋业绩记载在史册上,声望在天下显著。
一时冠盖蝉联,科名鹊起,父子祖孙,先后辉映,极当时之盛,谈者侈之,其来旧矣。
翻译:一时间,徐家高官接连不断,科举功名不断涌现,父子祖孙,先后光彩照人,达到当时的鼎盛,人们谈论起来都很夸赞,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若乃两绰楔之建,兀峙通衢,以表厥宅里者,迨今且几二百年,岁久将倾,渐至湮废。
翻译:至于那两座牌坊的建立,高高地屹立在大道上,用来表彰他的宅第乡里,到现在将近二百年了,年代久远即将倒塌,逐渐走向荒废。
嗟乎!昔谢太传,东晋名流,五亩之宅,几于不保;房司空,有唐贤相,七世之第,斥而幸还。千载而下,论者盖伤之矣。
翻译:唉!徐晞家族的荣耀事迹,就如从前东晋的名流谢太傅一样,他那五亩大的住宅,后几乎保不住;又如房司空,是唐代的贤相,家族七代相传的宅第,被人强占后幸好得以归还。千年之后,谈论起这些事的人都为之感伤。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
其一,此篇序文的主题围绕徐晞的大司马牌坊展开,并非谢安的牌坊。
其二,从古至今,江阴地区压根就不存在谢安家族的故宅。在江阴的东晋时期名人故宅中,有郭璞与庾冰的故宅,据江阴县志记载,东晋庾冰、郭璞的故宅一处位于高巷北头,后来改建成了祥符寺,另一处则在黄山。所以,序文中提及谢安,不过是将徐晞的事迹与谢安作个比喻罢了。所谓五亩宅地,实则应是暗喻徐晞故宅的规模,甚至非指谢安的故宅。若要撰写东晋时期江阴县的名人故宅,更应提及庾冰与敦璞的,才贴近江阴县的人文历史,而非谢安的。
其三,明代少宰学士孙继皋老家无锡县与江阴相邻,受徐晞后裔所托作序,必熟知江阴的人文与徐晞家族情况。
其四,真实的谢安故居面积并无 “五亩地” 的史载,且东晋至明末已千年,遗迹早无,孙继皋更无能力考证。故 “五亩宅地” 实为暗喻徐晞故宅规模。
又如,某篇文章引用比喻雷锋事迹,但主题并非围绕雷锋,此序文中提及谢安也同理,不可错解 “五亩宅地” 所指。
乃公裔孙幼怀,慨然鸠举,聚此衰颓,当吉日而辰良,趁时和而集事,作而一新,复还旧观。
翻译:于是徐公的裔孙幼怀,慷慨地召集众人行动,聚集力量修复这衰败的牌坊,在吉祥美好的日子,趁着时势和谐而完成此事,建造得焕然一新,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先是,聚族而谋,定为章程,捐资有名,计工有籍,无财者不强索,同姓者不滥收。
翻译:在此之前,召集族人商议,制定了章程,捐赠钱财的有记录,计算工役的有簿籍,没有钱财的不强行索取,同姓的不随意收纳。
盖仁以率亲,而前闻不坠;义以别派,而嗣服益昭。幼怀所谓仁之至而义之尽者,非欤?
翻译:大概是以仁爱来率领亲族,使前人的声誉不坠落;以道义来区别支派,使继承祖业更加显明。幼怀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不是吗?
事成之日,乞予言以纪之。
翻译:事情完成的时候,请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夫司马公立功一时,已足不朽,且实录有书,名臣有传,郡邑有志,自可响千秋之颊。
翻译:大司马徐公在当时建立功勋,已经足以不朽,而且有实录记载,有名臣传记,郡邑有方志,自然可以流传千秋。
而此坊复葺而新之,则司马公之名益用以不朽矣。
翻译:而这座牌坊重新修缮焕然一新,那么司马公的名声就更加不朽了。
虽然,莫为之后,虽盛不传。微幼怀之贤,何以臻此耶?
翻译:虽然这样,没有人在后面继承,即使兴盛也不会流传。如果没有幼怀的贤能,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予故嘉其请而援笔书之,聊以见懿德之好云。
翻译:所以我赞赏他的请求,拿起笔写下这篇文章,姑且以此表达对美好品德的推崇。
时万历庚子秋八月二十又七日,少宰学士孙继皋谨拜手书。
翻译:时间是万历庚子年秋八月二十七日,少宰学士孙继皋恭敬地叩拜书写 。
背景故事:大司马徐公其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澄江大司马徐公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徐公出生时便身形魁梧,自带一种不凡的气质,幼年时期就展现出超越常人的聪慧,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他的仕途,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初入朝堂,他只是一介小吏,但凭借着自身卓越的才能与不懈的努力,在官场中稳步前行。他先后侍奉过五位君主,每一位君主都对他的能力赞赏有加。在漫长的为官生涯中,他从基层做起,历经各种职位的磨砺,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被举荐登上了 “八座” 之位。在古代,“八座” 通常指的是尚书等重要官职,这意味着徐公已经成为朝廷的核心决策层成员 ,肩负起了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重任。
徐公一生的勋业,更是令人瞩目。在政治上,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于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他深知官员的廉洁与高效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因此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选拔任用有才能、有品德的官员,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方面,他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设施,鼓励商业贸易,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他还关注民生疾苦,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在军事上,徐公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当时,国家面临着诸多外部威胁,边境战事频繁。徐公临危受命,亲自挂帅出征。他深知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兵力的强弱,更在于战略战术的运用以及对士兵的管理与激励。因此,他精心研究兵法,根据不同的战场形势制定出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军事指挥如臂使指,士兵们紧密配合,如同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他带领军队多次取得重大胜利,成功抵御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的军事成就不仅让敌人闻风丧胆,也为国家赢得了和平与稳定的发展环境。
随着徐公的功勋日益卓著,他的声望也传遍了整个天下。无论是朝堂之上的官员,还是民间的百姓,都对他敬仰有加。他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与楷模,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他的影响下,徐家也成为了当时的名门望族。家族中人才辈出,“一时冠盖蝉联,科名鹊起,父子祖孙,先后辉映” 。徐家的子弟们在徐公的言传身教下,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在官场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职位。他们继承了徐公的优良品德与家族传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使得徐家的荣耀在当时达到了鼎盛。
牌坊背后:重修的意义与价值
大司马坊,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徐公一生功绩与精神的象征。
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司马坊屹立于通衢之上近二百年,它目睹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战争的硝烟,但始终顽强地矗立着,成为人们心中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坐标。它的存在,让后人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通过这座牌坊,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的建筑风格、工艺水平,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它是历史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对于纪念徐公而言,大司马坊的意义更是不可替代。徐公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他的功勋卓著,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座牌坊是对他一生功绩的高度认可与褒奖,是他的荣耀象征。每当人们看到这座牌坊,就会想起徐公的丰功伟绩,他的智慧、勇气与担当,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它就像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在文化传承方面,大司马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徐家的辉煌与荣耀。徐公的家族在他的影响下,人才辈出,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与传统。这座牌坊不仅是对徐公个人的纪念,更是对整个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让家族的后代铭记自己的根源与历史,增强家族的凝聚力与认同感。同时,大司马坊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澄江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重修大司马坊,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是对徐公精神的弘扬与延续。它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的牌坊重新焕发出光彩,让后人能够继续领略到它的魅力与意义。
古序余韵:对后世的启示
《重修大司马坊序》及其背后的故事,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对当下的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塑造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文化传承层面,它提醒着我们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大司马坊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徐公的功绩以及那个时代的记忆,是历史的生动见证。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许多像大司马坊这样的文化遗迹正面临着被遗忘或破坏的危险。我们应当以保护大司马坊为榜样,重视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不仅要保护其物质形态,更要挖掘和传承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保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
从家族文化传承来看,徐公裔孙幼怀积极组织重修牌坊的行为,展现了家族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家族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历史记忆。在现代社会,家族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但家族文化的传承依然至关重要。我们应从幼怀的行动中汲取力量,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家族聚会、祭祀、编写族谱等方式,将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代代相传,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
在价值观塑造方面,这篇序文体现出的诸多价值观在当下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徐公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他的忠诚、担当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当追求的高尚品质。在当今时代,虽然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始终不可或缺。我们应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积极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幼怀在重修牌坊过程中所遵循的 “仁以率亲,义以别派” 原则,体现了仁爱与道义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复杂,我们更需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温暖。同时,坚守道义,明辨是非,在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时,保持坚定的道德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修大司马坊序》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为我们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与价值观 。
云亭松桥徐玉殿之玄外孙,江阴市潘明山


徐晞故宅面积谱载有五亩土地,及今在江阴市可能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