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快阅读,高快思维,高快表达,是“新强基”的“三大宠儿”。
——孟国泰
【编者按】在学科交叉与产业跨界成为常态的今天,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科学、海洋技术等新兴专业崛起,要求学生高快构建模块化知识库,培养跨学科高快思维与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成为核心素养,高校考题愈发注重高快思辨的深度与现实关联。同时,家国情怀与战略视野成为高级人才必备品质。未来教育将以素养竞争取代知识竞赛,强调高快学习与观点高快输出效率。本文聚焦教育转型,探讨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改革提供深度思考。
在当今时代,学科交叉与产业跨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传统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智能科学(数学 + AI)、海洋技术(物理 + 地质 + 工程)等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它们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深度融合,为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学术研究的格局,也对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需要构建“模块化知识库”,既要能够深入单一领域进行攻坚,又要能够快速嫁接多学科工具来解决问题。这种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解决海洋技术问题时,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物理学中的流体力学知识,还需要了解地质学中的海洋地质结构,以及工程技术中的船舶设计与建造等知识。只有将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模块有机组合,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与此同时,“批判性思维”成为了一项核心指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问题,如何从众多观点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能力。北大真题“尼采‘无真相论’”、清华“AI 是否使解题失去意义?”等哲学命题,要求学生拆解抽象概念并关联现实,直指思辨深度。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分析、学会论证,而不是仅仅接受现成的知识。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能够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此外,高级别人才还需要具备家国情怀与战略视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大学考题“一带一路的文化价值”、重大“一带一路机遇分析”等题目,要求学生从历史案例切入,阐释基础学科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凸显使命驱动型人才筛选逻辑。这表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具备家国情怀和战略视野的人才,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才能够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提出符合国家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教育转型背景下,以素养竞争替代知识竞赛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传统的知识竞赛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和再现,而素养竞争则更注重学生快速学习和观点输出的效率。限时群面、无纸化答题等设计,告知大家未来快速学习与观点输出效率比知识存量更重要。顶级高校更倾向于选拔出能够“用知识解释世界”的实践者,而不是仅仅掌握大量知识的“书呆子”。这种转变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在创新中学会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
在学科边界进一步溶解的时代,教育的转型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教育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努力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和战略视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崔晋博(山西优雅教育负责人)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