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他在烟火中匠心坚守,从供销社临时工到特色烩饼大王,他就是于洪卫。于洪卫,男,生于1963年5月,六汪镇六汪村人。他15岁辍学,在饭店当学徒。1986年自立门户,探索制作特色美食“六汪烩饼”,逐步形成一绝,以其色香味俱全闻名遐迩。2025年6月15日,在位于六汪镇丰台路的洪卫烩饼店,我访问了于洪卫。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洪卫的美食人生!】

于洪卫
采访人:于老板,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能谈谈六汪烩饼的起源吗?
于洪卫:六汪烩饼,又称海鲜烩饼或鲜肉烩饼。据六汪烩饼研究者樊泽贤考证,六汪烩饼起源于传统美食—六汪汤锅,而汤锅起源马帮文化。随着元末明初到来的移民潮,汤锅在交通要道的集镇盛行,胶南、日照、五莲、赣榆等各地大集都能吃到。到了明清和民国时期,六汪作为胶州西南乡重镇,农耕商业非常发达,逢五排十是六汪大集更是商贾云集。油条、炉包、水饺、煎饺、面条、汤锅等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其中汤锅更是人们喜爱的美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六汪汤锅人的探索改进,逐渐形成了现在独具六汪特色的一道快餐美食—六汪烩饼。资料上记载的六汪汤锅传承人,有六汪樊氏17世樊顺坦、18世樊福习等。于氏家族传承,到了我这一代,更是把六汪烩饼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改良创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六汪特色美食。
采访人:您的 “洪卫烩饼” 如今在当地可是大名鼎鼎,能先和我们讲讲您是怎么踏入餐饮这一行的吗?
于洪卫:唉,说起来也是生活所迫。我 15 岁就辍学回家了,那时候年纪小,干不了重农活。正好村里有人在供销社饭店当经理,就照顾我去饭店干临时工。在那帮忙摘菜、生火、打扫卫生,客人来了就传传饭菜、送送开水。
采访人:那在供销社饭店的这段经历,对您后来做烩饼是不是帮助很大?
于洪卫:那肯定啊!在饭店里,我接触到了烹饪,而且我这人就爱学习,慢慢地也学会了做一些简单饭菜。大厨忙不过来的时候,我还能上灶炒菜,客人对我炒的菜评价还不错呢。这也为我后来自己做烩饼打下了基础,起码知道怎么把握火候、调味这些。
采访人:听说您从 19 岁就开始自己做烩饼生意了,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烩饼的呢?
于洪卫:我们六汪这边,以前就有烩饼这种小吃,赶集的人都爱吃。当时我就想着,这是个机会,而且我对自己做吃的也有信心。我就置办了木板车、风箱、铁锅这些设备,买了新鲜猪肉,在家先自己摸索着做。因为在供销社饭店干过,切肉炒肉这些我有经验,主要就是把握炒肉的技术,还有怎么把杠子头火烧切成方块后放进肉汤里煮,不能太硬也不能太囊,得把握好捞出的分寸。辅料和调味品我也都反复试练,慢慢就形成了我自己的一套 “于氏烩饼法”。
采访人:刚开始在集市上卖烩饼,生意好做吗?
于洪卫:一开始确实不容易,集市上大家都是老主顾,都去熟悉的摊位买。我就想着,我得靠味道和实惠来吸引顾客。接近饭点的时候,人多起来,老摊主顾不过来,有些人等不及就来我这了。我让弟弟给客人倒茶水,自己忙着切肉、切火烧,用板膘肉爆锅,那香味一下子就出来了。我把肉炒得半熟,加开水,再把切好的火烧放进去,翻炒几下,等饼吸了一定汤水就捞到碗里,撒上香菜末或葱端给客人,让他们根据自己口味再调味。客人吃了都觉得量大味美,慢慢就有回头客了,生意也越来越好。

座无虚席的六汪海鲜烩饼店
采访人:后来您的生意越做越大,还开了店铺,能和我们讲讲这个过程吗?
于洪卫:随着年龄增长,结婚生子,家里能帮忙的人多了。而且顾客越来越多,地摊经营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了。再加上政府监管也越来越规范,我也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2013 年,我就在镇政府东的网点一条街上租赁了一处两层楼的专营网点房,开了 “鲜肉烩饼店”。店里配置了大型冰柜、冰箱和厨具等先进设备,就是为了能把生意做得更好,把烩饼品牌做大做强。
采访人: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于洪卫:那肯定是食材质量和诚信经营啊!猪肉我都是和得利斯集团签订合同,选购上等的精选猪肉,由他们特供。火烧专门从林家村一家传承几代人的火烧店定做西路火烧。现在大家生活好了,对味道要求更高了,我们还会去码头选购鲜活肥美的嘎啦、八带鮹等当地特色小海货做配料。酒也是我出资让知名酒厂特制的几款价格适中、质量上乘的 “洪卫白酒”,就是要让顾客吃得放心、喝得放心。在烹饪上,我也是亲自把关,确保每一道烩饼的味道都能让顾客满意。
采访人:您的 “洪卫烩饼” 现在这么受欢迎,除了食材和味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采访人:我们店里的环境也很重要,进店经营后,烹饮设施更新了,经营环境卫生整洁。而且我们还聘请了本地高素质的大厨和勤杂工,就是想让顾客有个好的就餐体验,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价格也实惠,现在一份烩饼 15 元,完全能吃饱吃好。几个人在店里就餐的,烩饼、特制白酒加几个小凉菜,百八十块钱就能吃得很满足。大家觉得在我这吃得好又不贵,自然就愿意来了。
采访人:听说您还热心公益,在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追求,能和我们讲讲吗?
于洪卫:我觉得人不能光想着赚钱,也得为社会做点贡献。平时有公益活动,我都会积极参与。在文化方面,我自己喜欢书法,没事的时候就练练字,“和为贵” 这些字也体现了我的处世哲学。我还是六汪文联理事会副理事长,也算是在美食和文化之间搭个桥吧。像著名书法家杨成才、潘盛国等名家都给我的店铺题过词,六汪文联主席张存民也写过 “回家吃饭”,这些都给我的店铺增添了文化氛围。
采访人:对于 “洪卫烩饼” 的未来,您有什么期望和规划吗?
于洪卫:目前,洪卫“鲜肉烩饼”店铺聘请了 4 名员工,加上我自己,一共 5 人打理店铺。我希望 “洪卫烩饼” 能一直保持现在的品质,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美食,把这个品牌做得更响亮。我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我们做烩饼的手艺传承下去。以后有机会的话,还想再拓展一下业务,让 “洪卫烩饼” 走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海鲜烩饼制作技艺
炒肉。鲜肉切薄片,大火爆炒。肉炒干时,加入适量酱油,继续翻炒几下,入味。要点是,大火。这样,肉脆,外焦里嫩,香味四溢。
添水。加适量开水,烧滚。注意,一定要加开水,不能用冷水。如用冷水,会影响食材的口感。
烫饼。在滚开的锅中,用漏勺放入切好的专用饼,过水几秒钟即捞出倒入大碗中。饼不能煮烂。
锅内加入盐等调料,加入大虾等时令海鲜。海鲜熟时及时出锅。海鲜原料一定要新鲜。
锅中加香菜段、葱段,即刻捞出,连同适量汤水倒入大碗中,上桌。(采访人整理)

六汪烩饼研究专家樊泽贤简介
樊泽贤,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新疆兵团电视大学计算机专业。现任深圳龙中龙环境艺术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经理,田园综合体旺旺公社项目(涵盖六汪薯业、六汪书院、六汪庄园)负责人。同时,他还是青岛龙中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青岛龙中龙环境艺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前者成立于 2016 年 5 月 18 日,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六汪镇电子商务一条街,经营范围包括商务代理代办服务、农副产品销售等;后者于 2017 年 1 月 18 日成立,同样地处六汪镇电子商务一条街,业务涉及城市绿化管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等。
在农业推广方面,樊泽贤积极作为。2021 年,他于万里红农业基地成功推广大樱桃套袋新技术,该技术具备防果蝇、促进果实膨大、防尘及避免运输挤压等优势,同时园区推行生草覆草、施有机肥等绿色防控措施,显著提升樱桃品质。作为旺旺公社总经理,在企业年会上,他提出农业发展方向在于本地优势特产的机械化、生态化,以及产品的深加工与品牌化,并着力提升地瓜品质与机械化水平,致力于推动产品走出山东、迈向世界。
在文化领域,樊泽贤贡献卓越。他主持了《六汪樊氏族谱》《六汪樊氏贤达录》《樊氏春秋》的续修工作,以及《胶河源记》《六汪乡村文化记忆手册》的编辑工作。身为山东樊氏宗亲联盟会副会长,在 2018 年 5 月 20 日的樊氏宗亲联盟会周村宗亲联谊会上,他分享修家谱、续家谱的经验,为六汪樊氏家谱的修成助力颇多,堪称樊氏家族当代楷模。

(青岛西海岸新区甘薯产业联盟,左一为樊泽贤)

樊泽贤介绍纂修《六汪樊氏族谱》的经验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