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探索,始终是一场关于“境”的追寻与超越。从具象到意象,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世界认知与表达的升华。本次“境非境——从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跨越”展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作品,展现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揭示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构建的独特“境域”。
具象艺术以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描绘为基础,通过精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与生活的具体形态。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与生动。然而,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当艺术家们开始探寻更深层次的表达时,意象便悄然浮现。意象艺术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抽象、变形、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从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场关于“境”的转变。具象艺术所营造的是一个“可见”的世界,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具体场景;而意象艺术则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里的“境”更为深远和广阔。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试图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融合。这种跨越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本次展览汇聚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多样化探索。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独特的“境域”,等待着观众的深入体验与感悟。在这里,观众将看到艺术家们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灵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实。这是一场关于艺术“境”的对话,也是一次心灵与灵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对艺术跨越的描述,也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与重构,而“境”的探索将永远是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的无限可能,体会到艺术跨越所带来的精神震撼与心灵启迪。
与虚无对抗的日子
采兰
想写一点随性的文字 ,记录一位我的朋友,他叫田江。
有时候我一着急就直接喊:江。大部分时间只在网上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话虽不多,但每次开口,说的都是实在且深入的话题,不敷衍,如同知己。
常常在抖音里刷到他,点击来看,一年四季,要么在爬山,要么在喝酒。我说,你那疯癫的样子,简直就是从你的画里跑出来的老玩童,扎个红头绳。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开始做各种鬼脸。
田江不受世间标准的左右界定,生性逍遥,来去自如,内心分明取舍和执着所在。他经常把刚画好的作品发来给我看,虽然我不太懂国画,但其中的一些感觉能触动到我,比如,美妙的户外野趣,悠然的雅集氛围,人物神态生动,寥寥数笔却神形兼备,笔墨精炼,意境高远,充满人文韵味。
田江是个高产画家,我以为他是个工作狂,但他说他每天只在早上画画,下午必须离开画室到外面去。他说自己常常陷入一处困境,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他不想总是重复自己构筑好的世界 ,但想要打破坏以往的构筑, 必需与时间和虚无对抗,要减少焦虑,不能自我怀疑,这是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
在线上线下的美术馆平台,我们通常会看到许多貌似辉煌宏大的作品,它们以主题的博大覆盖思想的贫瘠,面目相似,泯然众人。这样的作品中,制造绘画的虚假繁荣,却与观者没什么关系。
人如果对自己的作品没有付出真诚的感情,它就不具备血肉,也难以引发观者的共鸣。
田江的画面里,不论是墨色雪景,孤松斜逸,还是煮茶抚琴,旅人孤行,其实都是在画自己那颗未泯的童心,他为自己的内心而画,与世无争,没有边界。这样的绘画作品,耐人寻味,更具有温度。
这种温度,来自于那个曾经刚硬而棱角分明的人,在时间磨炼中渐渐呈现出朴素,轻淡,平常,生活不断删除和简化,心得到澄清和明确。此刻,人和画完全融为一体。
有一次我问田江,如果生活里没有绘画,它将会如何?
他说上班族,朝九晚五,或者做个小生意,每天悠哉喝酒。当城管也很不错嘛。于是我们一起哈哈大笑。
每个人的活法,他需要一种可以得到内心支撑的形式,但形式和目的哪个更为重要呢?在田江这里我找到答案,是过程,是快乐,是一往无前的热爱。工作时有稳妥的满足和简单的目标,这使生活很鲜明。能够在矛盾中与自己和平相处,起伏动荡的小波浪最终汇聚成一片寂静无声的海洋,那颗心终得安宁。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