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接近超现实的杰作
——《战时灯火》读后感
陶玉山

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你读完了很久,还没走出来?
《战时灯火》是一部描写二战之后少年成长与记忆重构、关于秘密和失去的长篇小说。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轻松读物”,但对历史与生命的深刻洞察,以及独特的叙事魅力,使其成为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一经出版好评如潮,不仅让作者再次斩获著名的布克奖,更是折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一雄。他不仅对其大加称赞说:“翁达杰的想象力接近超现实。”并且不遗余力地到处推荐,甚至熟读到可以背下来……
故事设定在1945年二战末期、伦敦大爆炸后的混乱时期,分为“童年谜团”与“真相拼图”两卷。14岁的主人公纳撒尼尔因父母突然离去不见,他和姐姐由从未见过、身份不明、也许是罪犯的陌生人“蛾子”和“镖手”这两个人抚养。他们的生活中不断出现与母亲相关的来去无踪的神秘人物。十多年后,已经31岁的纳撒尼尔对母亲的离世耿耿于怀,决定自己去追寻真相,挖掘无法理解的往事,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他通过拼凑记忆碎片,拼凑起当年母亲突然离去的真相,从而释怀。“你自己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没有人真正了解别人的生活。”真相也令人困厄。也逐渐揭示“蛾子”也许是母亲的情报人员,而“镖手”的身份则神秘,还有一些和母亲过往有关联的同样神秘的人物 。在追寻真相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生活远比想象中委屈,但你也远比想象中更强大啊!每个人真正强大起来都要度过一段没有人帮忙,没有人支持的日子。所有的事情都得一个人撑,所有的情绪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但只要咬牙坚持撑下去,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从而认识到生活的目的不是找到自己,而是创造自己。希望我们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战时灯火》类似侦探小说的叙事方法和结构,但更侧重于心理刻画和隐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语言文字,采用全知与限知的视角转换,增加了小说故事的层次感和吸引力。最典型的就是,通过对母亲身份的设定,暗示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博弈。而这种以儿童的视角重构历史的写作手法探讨战争创伤、记忆和救赎,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带有超现实的想象色彩,使得读者对小说油然产生了一种好奇感,应该记住的,总是要比遗忘的少得多。带着解谜揭秘的兴趣读下去。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故事,人物心理和感情纠葛描写深刻,叙事节奏缓慢深沉。作者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将悬疑和诗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复杂,领悟到了战争对人的心灵带来的深刻影响。整部小说语言生动别致,由此所营造出一种朦胧又迷离的气氛,故事情节丰富多彩,增加了可读性。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感染力极强,让人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在书中,战争背景不仅带来了破坏和痛苦,还塑造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命运。通过“蛾子”“镖手”等神秘人物角色暗示隐喻记忆、身份与道德的复杂性。“纳撒尼尔在战火中成长,经历了恐惧、逃避、勇敢和坚持,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这一过程不只是反映了他的成长,也象征着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挣扎和希望。“灯火”,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与战争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战时灯火管制下的黑暗和不确定性,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生活的困顿。人在江湖,不能太相信人品,要看人性。
“1945年,我们的父母走了,把我们留给两个可能是罪犯的人照看。”《战时灯火》从第一句话就让人着迷,让我们充分领教到这位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家独有的文字魅力。“翁达杰的文字之美有一种魔力,让读者忍不住驻足凝视。”(《华盛顿邮报》)翁达杰的语言具有经历穿透力的震撼感,像炸雷,像闪电,常常会在你毫无觉察准备的情况下击中你,却又说不出是为什么,让人倾倒沉醉其中,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多了几分。由此,比较形象地说明了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包含着“战争是不会结束的,它们从来就不会停留在过去”的宿命感,以及通过时间疗愈创伤的主题思想,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性关系的思考,从中获得关于记忆与救赎的独特启示。
尽管战争早已经结束,但纳撒尼尔发现,战争留下的创伤记忆碎片式形式延续至今。这种创伤不仅严重影响着他个人的成长,也隐喻我们人类对历史的无法释怀的共性。“我们被赋予了唯一希望,虽然只有在回顾时才知道,那就是我们会改变 。”有些事情,真得不需要追问。回头看看,每个细节都是答案。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习惯或特点时,翁达杰这样说:“我自己从来从来不愿意写一部结局完美的小说。在结尾处我总要留一扇门。我的故事里有角色消失了25页后忽然又回来了,但他们并不需要解释之前去哪儿了。”理解了这段话,对欣赏他的小说,尤其是《战时灯火》应该是有帮助的。也就是说,我们阅读一本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背后的意义。
“《战时灯火》虽是一部虚构作品,但在其虚构的框架内用到了某些有史可据的事实和地点。 ”(作者《致谢》)它不仅是一部悬念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时间、记忆与救赎的哲学作品。通过主人公纳撒尼尔的自我救赎,映射普遍存在的“耿耿于怀”。“我们回到那过去的时光,是带着现在去的。”作者翁达杰以诗意的语言和超现实的叙事手法,将悬念与哲理相结合。运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与生命的脆弱,值得反复品味。“你不可能在离去的时候,不带走一点光明。”通过主人公纳撒尼尔对“生活就是困厄”这句话的反复体悟,展现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渺小与坚韧。强调生活的本质就是困苦与挣扎,提醒人们不要被回忆或执念所束缚。其叙事风格对当代文学影响甚远。
不断并置,继而不断消解。灾难与痛苦,残酷与未知,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举重若轻。因为他的诗性背后是对人情的通达和对人世的悲悯。所以,尽管小说始终在表达现实的飘忽不定,及至最后一刻都在揭示我们心心念念的蓄意探索终究难逃落空的宿命。但是,他设置了一个明白无误的结论:母亲虽然突然离开了他们,去投身她的神秘事业,却并没有抛弃他们。这种温暖温馨的光晕统摄了整部小说。
“人们说,生活中丢失的片段,是我们心心相念想找到的东西。”唯有死亡坐在了对面,你才能尝到生命的全部滋味。你说时间会让我忘记一切。可是我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我。关于如何与过去相处,翁达杰通过这部书所讲的故事给予我们一种新的思考角度。那一次次回忆过去,那一次次痛苦、焦灼或温暖,是那么真实。而我们忽略的正是自我的力量。每一次回忆,其实都是一次自我的和解。
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这句话用在《战时灯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还有什么人或事让你耿耿于怀,阅读《战时灯火》也许会让你释怀。这部书用无可争辩、说服力充足的一个个情节故事提示启发我们:生活就是困厄,就像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没有突然消失的人,只是突然才知。我们终其一生,就是竭力寻找当初失去的那个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选择方向。释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人一生都无法释怀一件事。心中似有思绪万千,转瞬却是空茫一片。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读罢这部书,在激发我们自觉地发掘过去与现在之间微妙却具爆炸性的联系的同时,至少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没有人会是赢家,就像人生的谜团也许终不可解,生活永远在继续。
加缪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人活到五十就会知道,我们总期待经验,却常缺乏机会,生活仿佛被他人书写。你对别人再好,都不如对别人有用;无论你多善良,只要你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人在意你。只有强者才配谈仁义。说到底,对于每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时间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我们芸芸众生都不过是隶属于命运的一个情节而已。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不能释怀?

作者简介:陶玉山,济南人,作家,藏书家,山东省作协会员。1981年2月在《济南日报》副刊发表文学处女作。迄今已在国内一百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二百多万字,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文学征文中获奖,有多篇文章收入到文学作品集。荣获2023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