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治“阅读贫血症”
教育界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目前,不少的教师把教学参考书和现成的教案当做最可靠的“不二法宝”,并且把自己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模式和套路奉为经典、圭臬,尽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忙碌着,一桶水从何而来?即使有点水,这水的营养含量也可想而知。
有专门机构曾做过一次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让人很吃惊:在教师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这组数字已充分说明,时下已有不少的教师不同程度地患上“阅读贫血症”。这也就不难理解周围的同事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教了十几年的书,现在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当老师了。”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一下名师的成长轨迹,就不难发现,勤于读书、乐于读书、善于思考是他们共同的品质,这也是他们实现从“教书匠”到“名师”转化的必由之路。古人曰:“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智慧何来?道德何进?才学何得?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的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还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由此可见,读书,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唤醒,促进自我更新,更能扩大生存空间,拓宽精神视域。读书,不仅是我们教师永葆教育青春的“保养术”,更是最好的“抗衰剂”。
韩愈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苏霍姆林斯基)”
既然患有“贫血症”,就需要治疗。不要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读书”,不要只关注教材、教参、教辅资料之类的读物,更应该在教育教学的闲暇,多度一些涵养人文精神、开拓教育视野、丰盈教育智慧、促进班级管理、温暖教育心灵的高品质读物。
曾看过海鸥在起飞时的画面:刚开始,海鸥起飞的速度很慢,紧贴着海平面,平平飞翔,等它熟悉了风向、气流特点等,才慢慢往上飞,然后再适应。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海鸥积蓄力量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海鸥在海面上飞翔的时间最长,耐力最久。能横渡大西洋的鸟类不多,海鸥就是其中之一。读书的过程,就像海鸥最初的起飞一样,是一个积蓄力量的过程。正如薛瑞萍老师说的“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曾以《瓦尔登湖》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梭罗说:“人无疑是有力量来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的。外面的环境我们管不了,因为我们都是普通老百姓,但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小环境。”
那就让我们关了手机,关了电脑;一个人,一本书,一盏灯,每日读一小时的心灵之书。
静静地,读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然后,慢慢地沉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