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30
莱芜电厂:岁月中的动力传奇
——小三线建设故事之五
魏佑湖

在莱芜南部山区,那片曾为古战场的土地上,岁月悄然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工业画卷。吊鼓山的褶皱里藏着一部用汗水浸泡的编年史。一条狭长的山峪中,坐落着一座承载着时代记忆与动力梦想的地方——莱芜电厂,它有着一个特殊的代号“674 工程”。当我第一次站在莱芜电厂的老厂房前,锈迹斑斑的管道在夕阳下泛着青铜色的光,突然明白有些灯火注定要在山坳里燃烧出史诗的形状,它见证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刻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汗水。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在“备战备荒”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和省有关部门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在莱芜南部山区建设一座大型火力发电厂,于是“674 工程”应运而生。从此,这片荒山野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热闹与生机。建设初期,数万名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这里,他们以莱芜县民工为主力,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安营扎寨。那时的吊鼓山下,荆棘丛生,怪石嶙峋,条件极为艰苦。但建设者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怀揣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毅然投身于这场艰苦卓绝的建设之战。他们的手比开山锤更坚硬,肩膀比起重机更可靠。那些日子,山峪里日夜回荡着钢钎撞击岩石的声响,像某种原始的鼓点,为沉睡的吊鼓山奏响苏醒的序曲。
我从展厅的老照片里见过他们:棉袄上结着冰碴,额角的汗珠却在零下十五度的空气里蒸腾。他们用筐抬、用肩扛,把160万立方米的土石从山腰搬到河谷,硬生生在花岗岩上啃出一块平地。有位老电工告诉我,当年安装机组时没有吊车,他们就用木头搭起斜坡,靠人力把数百吨的设备一寸寸挪到位。"那些木头在重压下吱呀作响,像随时会断的骨头。" 他摩挲着掌心的老茧,那里还留着半个世纪前的凿痕。雨季来临时,工棚外的河道成了泥浆的舞台。建设者们就在这样的泥泞里吃饭、睡觉,枕着开山炮的余响入眠。
有个细节让我心头一颤:他们在岩壁上刻下 "愚公移山" 四个大字,每一笔都嵌着钢钉。如今那些字迹已被风雨磨平,却在莱电人的血脉里长成了筋骨。烈日炎炎,晒不垮他们坚强的意志。那一声声开山的炮响,是他们向困难宣战的号角;那一道道挥洒的汗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靠着一双双勤劳的手,他们硬是劈了半边山,凿了一条河,开挖土石160 多万立方米。这是怎样的壮举啊,仿佛是大自然的奇迹,而创造这奇迹的,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建设者。
历经 6 年的艰苦奋战,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三台 12.5 万千瓦机组终于全部投产发电。那一刻,莱芜电厂光芒闪耀,它成为了当时全省单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火力发电厂。电流顺着线路流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与动力,也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莱芜电厂难以言说的艰辛。地处偏僻山区,它一直是全省发电厂中生产条件最差、生活条件最苦的一个“山高石头多,纵贯一条河,出门坎坷路,宿舍在山坡”这句顺口溜,是当时电厂生活的真实写照。但莱电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在艰难地维持着三台机组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要与大自然的灾害顽强抗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旱季,厂区的水龙头像沉默的嘴。职工们把淘米水攒起来洗菜,洗脸水留着冲厕所,连厂区的梧桐树都要定量浇水。展厅的橱窗里有这样一则通知:"即日起关闭生活用水,发电用水按最低标准供应。" 纸页间仿佛还能看见后勤科长在黑板上画节水流程图时,粉笔灰簌簌落在补丁摞补丁的袖口上。
面对旱魔,莱电人没有坐以待毙,他们积极行动起来,开源节流,打深井,寻找地下水源;拦河水,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上马柱塞泵除灰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敷设雪野水库至厂区的引水管道,为电厂带来了宝贵的水源。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让生产生活用水有了保障,战胜了那肆虐的旱魔。 可是,大自然的挑战并未就此结束。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莱芜电厂多次遭受山洪的袭击。
1990 年7月17日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降临南部山区,深夜的暴雨让河道变成咆哮的黄龙,数百名职工手挽手站在厂门口,工装在洪水里泡成沉重的铠甲。那一刻,他们是无畏的勇士,用血肉之躯守护着电厂的安全。有位老师傅回忆说,当时有人喊 "人在厂在",声音被洪水撕成碎片,却让所有人的脊梁挺得更直。洪水退去后,厂区积了半人高的淤泥,他们就用脸盆、用铁锹,昼夜不停地清淤,指甲缝里嵌满了泥,肩膀磨出了血泡,却没一个人后退。 后来他们筑起堤坝,河道旁种满了柳树。春天柳絮飘飞时,那些曾经与洪水搏斗的地方,如今成了职工们散步的小径。老厂长常说:"我们不仅要发电,还要学会和山水对话。" 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莱电人的心里长成了守护自然的自觉。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莱芜电厂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不甘落后的莱电人确定了“两年双达标”的奋斗目标。对于这个在“文革”中诞生,存在着设计、制造方面先天性缺陷,机组达不到额定出力,设备故障频发的“残疾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莱电人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齐心协力,从完善制度入手,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理顺了企业内部生产和工作秩序。
他们日夜奋战在生产一线,精心维护设备,不断优化生产流程。终于,在 1993 年3月2日,莱芜电厂同全国 53 个兄弟单位一起,被原能源部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莱电人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与付出,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的辉煌篇章。
莱芜电厂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依托老厂筹建新厂,更是他们为全省电力事业发展立下的汗马功劳。1988 年,厂党委做出了在莱芜城建设新厂的决策。1993年3月,莱芜发电总厂正式成立,形成了 “一个党委、两套行政领导班子”的格局。
1995年8月,省电力局下文将新厂与老厂分开,莱芜电厂一多半管理和技术骨干支援了新厂。当新厂筹建时,一半的技术骨干主动申请支援,他们带着用了十年的工具包,把老厂的灯火种进了新城的土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带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新厂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台1973 年投产的发电机组仍在静静运转,成了工业文明的活化石。在莱电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操作规程,而是带着体温的接力。现在的职工宿舍在山外的新城,窗明几净的楼房取代了当年的地窝子。但每年清明,总有人回到吊鼓山下,在当年的工棚遗址前放上一束野花。那些埋在地基里的汗水,那些刻在岩壁上的誓言,早已化作电流,照亮了整座城市的夜空。
如今,一座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的现代化火力发电厂——莱芜发电总厂屹立在莱芜大地上,它如同一座动力灯塔,照亮了莱芜的发展之路,壮大了全省的电力事业。进入新世纪,莱芜发电总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工作生活条件也显著改善。大部分职工已搬出山沟,住进了城里,彻底告别了那地上半截、地下半截的临建旧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电厂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回顾莱芜电厂的发展历程,它是一部披荆斩棘、迎难而上的创业史,是一部与自然抗争、与困难搏斗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为了国家电力事业无私奉献的奉献史。从艰苦创业的建设初期,到与灾害抗争的艰难岁月,再到追求达标和发展新厂的拼搏阶段,莱电人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了电厂的繁荣与辉煌。莱芜电厂,这座岁月中的动力传奇,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莱芜乃至全省电力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莱电人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精神。那高耸的烟囱、轰鸣的机组,是它向时代发出的最强音。它将继续承载着莱电人的梦想与希望,为这片土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山峪里的光,暮色中的电厂像一枚嵌入山体的琥珀。老管道上的锈迹在灯光下泛着暖红,新机组的玻璃幕墙映着晚霞。我忽然想起那位老电工说的话:"我们劈山凿河,其实是在给光明开路。" 是的,从 160 万立方米的土石堆里站起来的,不仅是几台发电机组,更是一种在困境中打磨光明的精神。当城市的霓虹亮起时,有谁会想起山峪里那些曾被汗水浸透的岁月?但吊鼓山记得,河道里的鹅卵石记得,每一度电里都藏着莱电人滚烫的心跳。此刻山风穿过厂区的防护林,树叶沙沙作响,像无数双劈山的手在轻轻鼓掌。而远处的灯火,正从山峪里出发,奔向更辽阔的人间。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莱芜好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曾荣获“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