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伟平为演员整理头饰 受访者供图
正值下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一个偏远山村搭起了一方简易舞台。应县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史伟平一会调试音响,一会给演员整理头饰,忙得脚不沾地。演出还未开始,已有不少村民围拢在台前,看着演员忙碌的身影,猜测他们可能表演的节目。这一天,应县文化馆的点单式文化志愿服务翻山越岭如约抵达了山坳里的村落。
2015年,为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应县文化馆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热心公益的史伟平主动报名,协助文化馆走进基层开展惠民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感到了基层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特殊群体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史伟平说,他意识到,想让志愿服务深入广泛地开展,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
2015年以来,通过积极引导和倡议,史伟平与同事先后吸引3000多名文艺爱好者加入文化馆的志愿者团队。2017年,史伟平成为应县阳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经过探索,他们将志愿者划分为35支小分队,通过走基层、进山区等方式,每年送文化服务120余场(次),通过点单式服务将舞台搭到百姓的院前屋后。
为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史伟平持续拓展新技能。作为党员,他积极组织志愿者骨干利用本地资源,走进党史纪念馆开展现场体验活动,缅怀峥嵘岁月、坚定志愿服务的信念。
依托应县文化馆的平台,志愿者团队通过调查摸底、问需于民,协助村里制订文化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举办了大量接地气、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文化志愿服务与传播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以及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9年多来,应县阳光文化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群众下单,团队配送”的方式,为群众演出700余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12万小时,线上线下服务人数超100万人次。在史伟平等人的号召下,志愿者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
至今,史伟平累计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2600小时,足迹遍布全县每一个村庄,他带领文化志愿服务团队申报的服务项目,连续5年入选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品牌活动,志愿者团队也荣获“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服务组织”等荣誉。
这几年,史伟平的身影还频繁出现在农民工歌手大赛、广场舞大赛、合唱大赛、群众文艺创作选拔等活动中。利用大学期间的音乐专业特长,史伟平积极创作接地气的作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由他参与创作、演唱和担任音乐设计的作品,如小戏《杏花开了》、歌曲《木塔传说》、小品《想让他有个家》、广场舞《塔乡俏妞》等,用方言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将应县的声音唱响四方。
“文化服务的舞台没有边界,可延伸至每一处群众需要的地方。”作为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史伟平表示,带头人不只是头衔,更应该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他将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带动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