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池晓云
陈宝明
龙池晓云位于宜兴张渚茗岭境内横涧深溪岕村,距城区35km,海拔488m,总面积18000多亩。有龙池山、自然植物区、澄光寺三部分有机组合,古称“龙池晓云”。称为宜兴古荆溪(今宜兴)十景之一。在当下文旅融合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下,被统称为龙池山风景区。
龙池山风景区是一处历史厚重、文脉悠远的自然胜地。其美景可追溯至唐代。相传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指导过贡茶生产。诗人、文学家、“茶亚圣”卢仝也曾来此种茶树,因而地名由阴岭为茗岭。唐宰相陆希声、高僧鉴真和尚、唐顺之、苏东坡和清朝乾隆皇帝,都到龙池山一带寻幽探胜,留下了深意流连、深浅不一的脚印和一篇篇吟咏歌颂的名篇佳作。
陆羽称赞阳羡茶“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
唐朝诗人卢仝《茶歌》诗云:“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明代儒学家唐顺之《题龙池庵》诗云:“远游为访白云岩,转尽孤峰路更南。龙见小身时出井,虎驯大士旧开庵。禅心客思俱潭水,古佛寒松共石龛。坐对老僧无一事,夜深相与说楞严。”
明代诗人邓秉贞《咏龙池》诗云:“山气与云平,松风杖底鸣。岩深飞䋉影,池小得龙名。”
清代诗人曹亮武《登龙池绝顶望白云岩》诗云:“玉阳台畔凭虚阁,万叠晴峦瞰五湖。人近天都低落日,帆连秋水亚飞凫。生涯能几穿游屐,云物高寒入画图。为问白云深护处,池中还有蛰龙无。”
这些古诗都描绘了龙池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反映了古人对龙池山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龙池山山峦锦丽,风光奇美,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是苏南地区无与伦比的风水宝地。这里溪水叮咚,终年不断,清澈的山泉泻入山湖涧滩,滋润着山里人家,倒影出千山景色,以“稀、奇、古、怪”闻名于世。
“稀”指的是境内拥有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森林覆盖率达95%,因属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常绿宽叶植物生长茂盛,珍稀濒危植物“活化石”众多。龙池山拥有维管束植物144科、491属、844种,生长着我国特有的金钱松、纺锤树、刨花树和天目玉兰等多种珍贵树种,是天然珍贵的植物博物园,可以说是“纯天然植物王国”和“翠绿色森林氧吧”。因而,于1981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自然保护区。
“奇”是指山顶有池,称龙池。池周数丈,池中有水而不深,清澈见底,水清甘美,冬不结冰,夏不蒸腾,千百年来不曾干涸。尤其是池中会出现一些4~5cm长,通体漆黑、四足粗壮,趾间带蹼,游动灵活“小龙”。小龙学名蝾螈,隶属蝾螈亚目、蝾螈科、蝾螈属,是一种珍稀动物。故当地山农称池为“化龙池”与“洗心池”。传说化龙池千百年汲取日月精华,积淀了各个时代的精粹并层层过滤,保留着最浓缩的天地风物,池中具有生命灵气和独特的山魂。据说喝了不但解渴生津而且清目醒脑。若用池中水洗脸,更有护肤养颜的功效。如果有谁玷污了化龙池的水,那就必然会遭到报应。
“古”是指有闻名遐迩的江浙八大寺之一澄光寺。澄光寺原为禹门禅院,始建于南宋咸淳二年(1266),名禹禅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明成祖朱棣赐《大藏经》一部,乐慈仁太后赐金观音一尊,金篮一只,明成祖赐雨过晴瓷碗等,烜赫一时。禅院原分上、中、下三庵。上庵在山顶险处,基平如掌,庵旁有玉阳台和玉阳亭,凭虚阁右,内供观音大士像。中庵在龙池山腰之阴,庵周约地4亩,广阔平坦。由邑令丁懋在万历年间重建。康熙四十一年(1702),德宏和尚募资重建大殿,皇帝敕赐“澄光寺”匾额,距今已300余年。下庵处于山麓密林竹海之中,殿宇巍然高敞,富丽堂皇。门前矗立一座大照壁,书有“面南看北斗”五个大字。禅门上书有“开临济之祖庭,辟禹门之禅”的对联,门首庑廊内壁嵌有寺中名士万时和撰记的三妙碑、幻有禅师塔铭碑和太常唐鹤征的舍山建寺碑铭记等。明代后期,澄光寺先后重建,分别由惠澄和尚(隆庆初)和幻有正传禅师(万历间)募资重建。惠澄弟子叫普净,后任汜水关镇国寺方丈。澄光寺在明清两朝屡得皇室眷顾与赏赐,实属不易,它造就的大批僧才和分嗣弟子遍布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有密云圆悟、天隐圆修与雪峤圆信等这样的大德出世,使澄光寺宗风大振、香火不绝,常住僧人达到千余单,并在明清两朝禅宗历史上,建树了重要的宗教地位,蔚然江南古刹。
“怪”是指摄人魂魄、石岩横空,壁立千仞,“白云岩”上镌刻着宋代蒋璨(号景坡)仿苏东坡书“龙池晓云”四个大字,益彰景色,也为这片古韵龙池山风景区增添了几分秀美与宁静。在此观日出,可谓奇奥妙绝胜,霎时晨雾飘渺林壑,忽如玉带环绕腰部,忽如飞絮冉冉四散飘溢,云彩缤纷。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云:“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还有一块大石头,上边刻着“龙池古道”四个苍劲大字,一旁蜿蜒曲折的小道,则是古代的悬空栈道。
龙池山由于历史诸多原因,一度衰落,澄光禅寺亦几经兴废。尤其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除留下一堆堆碎石瓦砾外,原貌早已消失无存。
近年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加上宜兴市人民政府提出“旅游振兴”发展战略,市旅游园林管理部门十分重视保护、利用、开发、管理历史文化重地,专门派遣善卷风景区管理人员驻扎,其后陆续重建和恢复了澄光禅寺中的相关殿宇,上山游道、休息亭和旅游标识标牌等。
目前,在国家级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领导下,龙池山风景区正巧与市自行车公园深度交融,以“沉浸式体验绿色低碳生活”为主题,沿途把水库、竹林、茶园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呈现出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淳朴生动,风景如画,有山有水,有小桥有流水,气象万千。在骑行中移步换景,既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堪称“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更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