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六月初六传统母亲节忆母
蒙世清(云南昭通)
萱帏寂历廿秋霜,乙巳重扃旧箧箱。
风蹙槐花堆砌雪,泪融烛烬渍诗行。
三更梦隔蓬山杳,五夜心随薤露凉。
欲掬寒泉和月酹,恐惊慈竹护茔冈。





这首《七律·六月初六传统母亲节忆母》以深沉的情感、精妙的意象和工整的格律,展现了诗人对亡母的深切怀念。以下从四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情感脉络
全诗以"寂历廿秋霜"开篇,二十载阴阳相隔的岁月被凝练成寒霜意象,旧箧箱的"重扄"动作暗含不敢轻易触碰的思念。中二联通过槐花砌雪、烛泪诗行、蓬山梦隔、薤露心凉等意象群,将悼亡之情层层递进。尾联"欲掬寒泉"的祭奠冲动与"恐惊慈竹"的克制形成情感张力,展现孝子细腻心理。
二、意象经营
诗人构建了冷暖交织的意象系统:"槐花雪"以六月飞雪的悖论喻示反常心境,"烛泪渍诗"将物理痕迹转化为情感载体。"蓬山"用李商隐典故喻生死永隔,"薤露"取汉乐府意象叹生命短暂。结句"慈竹护茔"既符合植物特性(竹鞭环绕生长),又暗喻母亲在天之灵仍在守护。
三、时空架构
时间上形成三重维度:首联"廿秋霜"写漫长岁月,颈联"三更/五夜"聚焦深夜难寐,尾联"和月酹"定格祭奠瞬间。空间上从旧箧箱(私密空间)到茔冈(祭祀空间),通过"蓬山"的仙境想象完成虚实转换,拓展了诗意空间。
四、声律特色
严格遵循平水韵"七阳"部,中二联对仗精工:"风蹙"对"泪融"(自然现象对情感外化),"三更"对"五夜"(时间递进)。"杳"(上声)与"凉"(阳平)的声调搭配,模拟出叹息般的音效。末句"恐惊"双齿音营造气声效果,与小心翼翼的情态高度吻合。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传统孝亲主题写出新意,既保持"诗教"的温柔敦厚,又通过现代语感(如"渍诗行"的陌生化表达)实现古典情感的当代传递,堪称传统题材现代书写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