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人生
潍坊一中 崔志亮
如今,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血糖刻度亦随之攀高,不知是福是祸。在贫瘠岁月中,饥饿是常客,可我们村的纪老大——一个干活卖力的五短汉子,某日却骤然萎顿无力,身体飞快地瘦削下去,喉咙里干渴得火烧火燎。医生竟道他得了“糖尿病”——那是我第一次听闻此名,彼时这病尚属稀罕奇闻。后来读大学,才知才子司马相如竟也遭此疾所困,人们甚至赋予它一个雅称:“司马长卿病”。忧国忧民的杜甫,晚年亦被这消渴之病缠上,伴着“万里悲秋”的悲吟与“百年多病”的孤影,走完了艰难人生路。
后来我也未能幸免。工作十多年后,医生为我揭开了病因:压力、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所幸排除了最后一项。他坦言此病尚不可根治,我属二型,需终身与药为伴,并郑重叮嘱:“管住嘴,迈开腿”。这六个字从此成为我生活里沉甸甸的戒律。
我谨遵医嘱,但血糖的指针总在合理区间内不安分地摇摆,内心亦随之起伏不定。我后来读到洪昭光教授的养生三原则:平和心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字字珠玑。然而,何谓“平和心态”?人非草木,七情六欲如潮汐起落,如何能心如古井无波?苏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固然超然,可面对西湖水光山色,不也由衷赞出“晴方好”、“雨亦奇”么?心湖终究是被万物拨动着的。至于合理膳食,更是天长日久的修行:甜味遁形,水果绝缘,唯有萝卜黄瓜西红柿相伴。看着他人大快朵颐,舌尖上的克制便愈发煎熬难耐。
运动呢?跑步、游泳、太极……任君挑选,贵在每日坚持。可医生曾一针见血点透:“凡患糖尿病者,非馋即懒也。”单凭意志支撑这日复一日的行动,谈何容易?
小区里的张大爷,与糖尿病相伴多年。老伴儿严格限制饮食,偏他馋那口汤圆。幸好女儿同住一区,每日清晨便悄悄给老父亲煮上四颗汤圆,餐后张大爷便心满意足踱步遛弯,哼着小曲儿归来。张大爷八十八岁离世后,老伴儿不解地问女儿:“为何你爸遛弯回来总是那么欢喜?”女儿轻声回应:“若心中不快活,又怎能享此高寿呢?”诚哉斯言!古训“仁者寿,智者乐”,而我想说,乐者亦寿也。
偶然间刷到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视频,八十多岁高龄的他半躺于按摩椅上,正怡然自得地嘬着一根冰棍儿。他说老伴崔医生从不限制他吃冰棍,他自己也患糖尿病多年了——人固然怕多糖,但低血糖才更可怕。这是何等理性达观的姿态啊!
人生在世,病痛本身并不可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它周旋。糖友们啊,请谨记:按时服药、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是基础,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始终捧住那一颗乐观豁达的心。不必执着于极端,也无需钻入牛角尖里。陶渊明有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这并非消极,而是与生活起伏达成和解后的从容不迫。生命之河奔涌不息,在病痛亦属生命一部分的旅程里,我们自当尽力前行,其余则交付自然。
如此,方能如刘禹锡所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糖水般浓淡相宜的日子里,请放平心境,疾病并非不能共处的敌人;当你学会与之和谐共生,那么纵使桑榆已晚,漫天云霞也将为你铺开一条幸福晚途——那正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赠予我们的、饱含韧性与智慧的,深沉回甘。
2025年6月29日于虞河左岸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