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自洽的立场和情绪矛盾(4):三场冲突中印度的花边押注
----从中东伊以战争说起
全 兴
2025年6月24日,美伊以三方的停火暂时尘埃落定,对于圈外人来说,有点失望,缭乱迷茫之际,留下的是满眼一网鸡毛。这三方玩出了围城的新花样,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把他们摁进去。
满网是美伊以庆祝胜利,看到他们与印度一样对胜利赋予了新内涵,如果阿Q重生,非得告他们侵犯知识产权,起码能挣个酒钱。
他们的作派,让我不得不在网上翻找当年抗美援朝板门店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图片,无限感慨,时代不同了,停战不一样,今天的停战协定没有仪式感,推特上一发文,电视台一播报,如此简单,难怪网友们一脸懵逼。
尽管如此,这三场冲突,印巴冲突的硝烟散尽,俄乌战火仍在弥漫,中东战火随时会重新复燃。
现在举杯庆贺,都说胜利为时尚早。正如乌克兰一门心思加入北约,俄乌冲突难以停火一样,伊朗千方百计拥核之心不死,想停战比登天还难。
这三场冲突说起来都是与核相关的冲突,都是地缘冲突的结果,,都是百年变局下大国博弈的缩影,开始和结束都由不得当事人。
事实又一次证明,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综观这三场冲突,我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被挨打的一方都是在不断向西方阵营靠近,挖空心思想融入西方,在企图交投名状时,都付出了无法预料的代价。
这就不得不说最有意思的印度。
这个在大英帝国殖民统治下,以著名不抵抗运动而立国的印度,没有脱胎换骨涅槃重生,骨子时固有的种姓制度,加之“分而治之”留下的宗教矛盾遗产,即便是披上现代民主的外衣,以大国自居,也掩盖不住其奴性在每一次的冲突中暴露无遗。
2025年5•7印巴冲突,开局气势汹汹,在美俄以的怂恿支持下,自信心爆棚,阵风、幻影、米格等苏式战机齐上阵,欲借打击恐怖主义的东风,一气呵成,可谓师出有名,大有一战定胜负、舍我其谁的气概,怎奈牛皮吹多高,丢人就丢多大,结果被巴基斯坦劈头盖脸地打了个满地找牙,胜似节日时的天女散花。
这个场景与1962年的中国对印自卫还击战惊人地相似。当时印度也是有美苏做后盾,不可一世,肆无忌惮,让教员百思不得其解,几天都没想通。他们不知那来的自信,结果却让世界惊掉了下巴,印度差点打成了首都新德里保卫战。
1960年,蒙哥马利在延安看公共澡堂,告诉身边的人,“记住,不要与中国军队在陆地上交战,他们不可战胜。”
才过两年,这位殖民者的话,被印度这个被殖民者当成了耳旁风,结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的心理阴影,几十年都削除不掉,即便是这些年印度好了伤疤忘了痛,不断挑衅中国,可结果又一次次证明了这位英国元帅对他们前子民的谆谆教诲。
印度总是在五常的较量中,依托其他二三个五常大国,狐假虎威,对中国及其他周边国家发动战争,结果是,这些国家跟着丢人,为何?独而不立,立而不强。
攻打巴基斯坦前,美俄以押注支持,让东大为巴基斯坦捏了一把冷汗。就连开战后第二天的5月8日,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踏上印度土地。飞机降落新德里不到24小时,一份名为《伊朗与印度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的文件被双方外长签署。双方吹嘘 “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千年文明纽带”。
这份全天候战略合作协议,让印伊关系陡然升级,能源、情报共享等合作迅速推进,冲击地区格局。印度在美俄伊间巧妙周旋,伊朗“向东看”战略加速,巴基斯坦边防压力陡增。国际能源版图重构,印度原油进口比例变化引发连锁反应。
伊朗为讨好印度,不惜背刺邻国巴铁,伊朗不仅与印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且默许印度用军事手段“削弱中巴经济走廊”,妄图降低瓜达尔港的吞吐能力,利好伊朗本国的恰巴哈尔港。
印伊又向花边押注,其投机心态昭然若揭。
可战果却让印度无颜见江东父老,攻无果,守不坚,让美俄伊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自己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让人大跌银镜的是,当伊以冲突爆发后,伊朗遭到以色列袭击,印度继续背刺伊朗,落井下石,拒绝签署上合组织声援伊朗的联合声明,在联合国仅表“担忧”,未对以色列予以任何谴责,伊朗估计肠子都后悔清了,多情的伊朗也会仰天感慨:“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
巴基斯坦与印度的薄情无义相反,不计前嫌,挺身而出,给印伊两国打了样,颇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气魄。令人敬佩。
这个大而不强的国家,总是在大国博弈中,投机取巧,爱占小便宜,又一次次地让这些支持的大国后悔莫及。
也许答案就藏在他的发家史中。
不抵抗运动何尝不是他们躺平立国杰作,失败后的阿Q胜利法何尝不是它的佛系自慰创作。
印巴的历史渊源根植于英国殖民统治遗留的宗教矛盾与分治政策,以1947年印巴分治为关键转折点,形成了持续至今的领土争端与民族冲突。两国矛盾的核心源自殖民时期‘分而治之’策略导致的宗教群体对立,以及仓促分治引发的克什米尔问题等结构性矛盾。
这个时间段,与以色列开始在中东的疯狂作派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那些霸权和殖民者永远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总会埋下一颗颗随时爆炸的地雷,让他人在“鹬蚌相争”中得利。
印巴本是殖民统治与宗教分裂的沦落人。英国在1757-1947年对他们采取了“分而治之”策略。
英国殖民者通过《1909年宗教选区法》等政策系统性放大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矛盾,将宗教差异制度化。1930年代穆斯林联盟提出独立建国主张,与印度国大党渐行渐远,为分治埋下伏笔。
同时在殖民统治谢幕时,在1947年仓促实施了印巴分治。
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划分国界,导致约1400万人迁徙、超50万人死于宗教仇杀。雷德克里夫线在旁遮普和孟加拉地区强行划界,造成地理与人文的撕裂,至今仍是两国心理创伤的源头。
三次印巴战争都是英国埋下的雷,美俄(苏)法引爆。
在印巴三次主要战争中,美俄(苏联)基于自身地缘政治利益等因素,采取了不同态度。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1949年):美国忙着在欧洲搞马歇尔计划,对南亚兴趣不大,但因巴基斯坦亲美,与巴方有一定互动。战争中美国推动安理会要求印巴停火。苏联当时正忙于在东欧“盖铁幕”,虽未完全拉拢印度这个“不结盟运动领袖”,但已开始通过捷克斯洛伐克向印度输送枪械,还帮助印度监听破译巴军密码,在联合国安理会投票时,苏联代表离开席位,使美国推动的停火决议得以顺利通过。
美巴对苏印,印度占据战略优势。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美国在战争爆发前与巴基斯坦签有《共同防御协定》,但战争爆发后,却突然宣布对印巴同时禁运武器,导致巴基斯坦的美式装备因零件断供而瘫痪,此外还偷偷给印度递情报,暴露了“塑料盟友”本质。苏联则“硬核挺印”,为印度提供了T-54坦克、米格-21战斗机等大量武器装备,印度陆海空三军70%的装备都是苏联货。同时,苏联在联合国否决谴责印度的提案,称印度是“自卫”。
巴对美苏印,势均力敌,被美苏背叛的巴基斯坦牵手东大,从此有了巴铁的称号。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印度获胜。东巴基斯坦独立运动爆发,印度支持东巴脱离巴基斯坦,并以“人道主义干预”为名入侵东巴。印度采取“东攻西守”战略,集中优势兵力攻占东巴,仅用1个月击败巴军,导致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印度还控制了克什米尔约320平方公里土地,成为南亚霸主,巴基斯坦实力大幅削弱。
尽管如此,巴基斯坦牵线中美,为随后的中美蜜月贡献不菲。苏联在1971年8月与印度签订了《和平友好互助条约》,建立准军事同盟关系,对美国形成威慑。大国博弈在这里对垒。
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有2019年的空战,没有分出胜负。
上五次印巴冲突,加上这第六次,苏(俄)始终如一地支持印度,而美国更多地倾向于巴,但在关键时刻对巴捅刀子使绊子,在巴方对美苏(俄)绝望后才坚定了拥抱东大。
印度不仅背刺印度,拳打巴铁,还吞并锡金,胁控尼泊尔和不丹。连一向待他不薄的俄罗斯都会感慨:“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今非昨”,无奈长叹“错、错、错。”“莫、莫、莫。”
印度的风格决定了他不会把事做绝,也不会与你休戚与共。印度外交部明确表示"不承认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为侵略",始终避免使用"战争"等定性词汇,强调冲突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在联合国安理会涉及俄乌问题的11次投票中,印度均投弃权票,包括涉及谴责俄罗斯的决议。
印度的花边押注,两边下注以谋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并非完全中立,存在偏向乌克兰的倾向,但也维持与俄罗斯的利益关系。
2024年8月莫迪抵达基辅,在全球媒体面前对泽连斯基称印度从第一天起就不是中立的,选择站在和平一边,坚定支持和平。2025年6月,莫迪不顾俄罗斯强烈不满,率团参加由瑞士和基辅牵头的国际和平峰会,会后联合声明要求俄罗斯无条件从乌克兰领土撤军。
同样,在金砖组织和上合组织中,印度总是相背而行,立场服从情绪,是非让位利益,让一个个声明流产,使一项顶宣言夭折。
唉,作人不能太印度。
从另一个角度印度的花边押注印证了一个真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印度是这样,伊朗和乌克兰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