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026
银镯印记
——我大姑的三线岁月
冯佳珍

三线建设是用热血与信念绘就的壮丽诗篇。而我大姑的故事,就是这片山河诗行里一枚带着体温的印章,不仅刻着沂蒙山下一代人的青春年轮,更藏着一段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的爱情,以及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
1966年深秋的沂蒙山区,霜花在松针上凝结成细碎的银珠。十八岁的大姑攥着调令,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她身后,是从山东各地汇聚而来的300多名建设者,帆布背包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红字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作为山东化工学校的高材生,她主动申请加入三线建设,出发前夜,奶奶将一对银镯子塞进她手心:"等工程完了,娘给你寻个好人家。"大姑总说,那时她望着远处山坡上用油毡和竹篾搭起的工棚,突然就想起爷爷说的话:"咱们山东人,走到哪都得把根扎进土里。"
工地指挥部设在废弃的山神庙里,大姑被分到炸药研制组。就在这里,她遇见了大自己十岁的大姑父。那时的大姑父是从东北调来的爆破工程师,总戴着一副磨得发亮的护目镜,在布满粉尘的车间里画图纸。沂蒙的冬天格外凛冽,实验室的窗纸被北风撕成碎条,大姑和工友们裹着军大衣,在煤油灯下反复调试配方。有次硝酸泄漏腐蚀了实验台,她扑上去抢救数据,化学药剂溅在脖颈上灼出一片水泡。是大姑父背着她翻过三道山梁,走了两个小时山路才到卫生所。后来我见过她脖颈上的疤痕,像朵淡粉色的梅,开在岁月的褶皱里,而此后的几十年间,每当大姑父说起这事,都会轻轻摩挲着她的疤痕,眼神里盛满心疼——这份温柔,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
在那些没有吊车的日子里,他们用麻绳和滚木搬运百吨重的反应釜;缺少图纸时,工程师们就趴在石板上用树枝画图。大姑记得最清的是1968年除夕夜,工地上突然响起鞭炮声——那是大家用自制炸药做成的"炮仗"。火光映着每个人黧黑的脸庞,有人哼起《沂蒙山小调》,歌声里飘着章丘味的乡愁。那年她给家里写信说:"娘,这里的月亮和咱济南的一样圆,就是山太高,月光落下来时会被树枝剪碎。不过,有个人愿意陪我一起收集这些碎月光。"信纸背面,还悄悄画着两个牵着手的小人。
1970年夏天的山洪暴发时,大姑和男工人们手挽手组成人墙,在齐腰深的泥水里搬运雷管。她的布鞋被冲走了,脚底被碎石划得鲜血淋漓,却死死抱着一箱导火索。大姑父举着探照灯在岸边嘶吼,见她险些被洪流卷走,竟毫不犹豫跳进湍急的水中,用自己的后背为她挡住翻滚的石块。当黎明的曙光驱散乌云,浑身湿透的人们瘫坐在泥地上,看着安然无恙的炸药库,忽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后来我问她怕不怕,她摸着我头顶说:"那时就想着,身后是咱山东的姊妹兄弟,不能让炸药库出事。"顿了顿又笑着补充,"还有个傻大个在岸上等着我呢。"
此后的岁月里,大姑和大姑父相濡以沫,将青春献给了三线建设,又把半生时光留给了沂蒙山区。他们在工棚里结为夫妻,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抚养大表姐和表弟。表姐如今是桥梁工程师,参与过无数重大工程建设;表弟则在科研领域深耕,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就像大姑和大姑父种下的种子,在各自的领域长成了栋梁之材。
2022年,命运悄然带走了相伴半生的两人。大姑在弥留之际,将那对陪伴她近六十年的银镯子戴在我手上,气息微弱却字字清晰:"这是咱老冯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咱老冯家闺女没有一个给老冯家丢脸的……”镯子贴着皮肤的瞬间,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触摸到大姑背着炸药箱穿越山林的坚韧,触摸到大姑父为她翻山越岭求医的深情,更触摸到一个家族传承不息的精神血脉。
如今,每当月圆之夜,我总想起沂蒙山下老两口依偎的身影。大姑用带着章丘口音的普通话,讲起当年用炸药当炮仗的除夕夜,讲起山洪里的人墙,讲起那些埋在山河间的青春故事。而大姑父总是笑着补充:"还有个小姑娘,当年差点把自己炸成小梅花。" 银镯上细密的划痕,记录着三线建设者滚烫的岁月,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它不仅是一件传家宝,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诉说着属于我们家族,也属于一个时代的动人传奇。
作者简介:
冯佳珍,笔名沐枫(彩虹),教师,酷爱文学。1984年在《泉城》发表处女作《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协会会员,济南市清照文化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散文集《凡人小事》、随笔文集《虹霓》,诗歌、散文、随笔、新闻报道散见于多家国家级、省市级刊物。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