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方言里,“嘹咋咧”是对美好事物最直白的赞叹。近日,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一位90岁脑梗患者的家属黄女士就用这句带着西北热忱的方言给医院送上了五星好评,老人从急诊到住院,从转床到检查,市三院医护人员用细节控的守护,勾勒出一幅充满人情味的暖心地图。
“来到医院以后各个环节一路绿灯,一分钟都没耽搁!”黄女士回忆起在三院的就诊经历,感慨不已。5月23日下午4点多,她的母亲在家突发“言语不清”,家人立即将其送往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首诊专家刘少河医生边检查边安慰家属:“老人这症状发现得早,别慌!一旦确诊,可以走卒中绿色通道住院。”从确诊到办理手续,再到输上液体,全程都有专人引导,没让家属多跑一步路。导医护士不仅帮忙缴费取药,甚至连电梯都提前有人按好楼层。来到这里就像有一条隐形的生命通道,每一步都有人替我们想着。“这效率,嘹扎咧!”
大概下午6点10分,黄女士母亲抵达病房。本以为要等医护人员交接完班才能安置患者,没想到护士长刘敏早已迎上前,告知病床已提前铺好。紧接着,吸氧、输液等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全院床位紧张的情况下,母亲暂时住在走廊。管床医生郑蕾和护士长刘敏贴心地将病床安置在离护士站不到5米的位置,方便护士随时查看。护士长刘敏还细心地调慢输液滴速,轻声说道:“老人年龄大血管细,液体滴慢点好。”这般细致入微的守护,怎一个“嘹扎咧”能概括!
第二天清晨7点30分,刘敏护士长早早来到病床前,开口便是:“已经和其他加床家属沟通好,鉴于老人年事已高且发病急,一旦有床位空出,便优先让老人搬进病房。”转床时,其他患者家属也纷纷帮忙。其实,黄女士本想找熟人帮忙协调,却没想到护士长早已提前考虑到这一需求。“这接力,嘹扎咧!”
偶遇微光:那些让患者家属不经意间破防的“陌生人” 入院第二天下午6点左右,黄女士和母亲去做CT检查,走到影像大厅门口时,一位身形娇小的“白大褂”快步上前掀开帘子,还帮忙推着轮椅。黄女士原本以为她是CT室的医生,没多想。可当黄女士母亲进行CT检查时,这位医生得知老人后续还有核磁共振和超声检查,立刻拿出手机主动联系相关科室。她告诉黄女士:“核磁共振室、超声科的值班人员正好把提前预约的病人都检查完了,可以留下来加会班,省得老人明天再折腾。”做完CT、核磁共振和B超,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这位医生看到只有我陪着母亲,全程都守在我们身边。一直到所有项目都检查完,黄女士才得知她不是CT室的医生,而是神经内科医生、门急诊部副主任赵晓阳。三位加班为母亲做检查的大夫是——CT室的翟国腾、核磁共振室的肖太星和超声科的闫光烈。提及这些医生,黄女士连连称赞:“这些大夫,嘹扎咧!”
刘少河、刘敏、郑蕾、赵晓阳……还有翟医生、肖医生、闫医生…这是黄女士来到医院两天后新添加的医生微信好友。以前总觉得医院是冷冰冰的地方,这次却处处都是暖心事。黄女士笑着说,“三院有这么多好医护,真的嘹扎咧”。而这些被记住的名字背后,是医护人员最朴素的信念:每一个患者,都值得被用心对待。
后记:医患关系最动人的模样不是生硬的职业照护,而是将心比心的生命礼遇。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让医院不再只是陌生冰冷的白墙,而是化作充满温情的生命驿站。感谢每一个被记住的名字,更感恩每一份“多做一步”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