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遗址概况
寒山别业遗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寒山岭,是明代隐士赵宧光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营造的文人园林典范。其以“真山真水”为核心理念,融摩崖石刻、泉池丘壑于一体,形成“千尺雪”、“法螺庵”、“小宛堂”、“清凉池”、“空谷”、“澹荡”等八大景观体系,被誉为“江南园林文化范本”。清代乾隆六下江南,皆驻跸于此,留下的诗刻摩崖及行宫殿阁遗迹,承载着明清两代历史文脉。1986年列为吴县(苏州)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纳入《苏州园林名录》,2020年列入太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范围。

2015年的乾隆行宫遗址

2018年的乾隆行宫遗址

2025年的乾隆行宫遗址
二、系统性破坏
1.骨灰堂违建事件(2015-2025)
近十年以来,寒山岭文化艺术研究院法人以“保护寒山岭文化”为名,以占33%的股份,诱骗民间资本1000余万元在乾隆行宫遗迹核心区违法建设“鹤园地宫”骨灰堂。施工过程中,釆用爆破方式掘山五米,导致山体原貌严重损毁,摩崖石刻如“阳阿”、多处断裂被建筑掩埋或遮盖。该项目分割了2000余个骨灰坛存放位,以“皇家龙脉”为噱头,进行非法销售,又涉嫌非法牟利近1000余万元。
骨灰堂(鹤园)地宫就直接建在行宫遗址核心区上面,掘山五米,破坏了摩崖石刻的山体依附关系,损毁了赵宧光“真山真水”造园理念的物质载体,使行宫基址、摩崖石刻等要素陷入孤立状态,历史场景的完整性被底割裂。 
寒山乾隆行宫六组假山之一,2016年已被拆毁
2.行宫假山拆毁事件(2025年4月)
法螺寺负责人意欲北扩,藉以再次侵占国有林地,以“清淤”建造放生池为名,未经文物部门审批,动用大型机械,挖毁明代清凉池景点,拆毁清代乾隆行宫大型假山一座,该假山又是寒山别业六座宫廷掇山存留二座之一。在贤宗和尚亲自指挥的拆毁下,导致明代清凉池景观同步损毁,假山洞穴结构彻底消失。又将拆下假山老石条随意丢弃,这些用于造景叠山的本山活石,都是经过千年水冲、风化自然而成的,弥足珍贵。经有关园艺专家初次鉴定,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这种破坏直接切断了明代寒山别业与清代乾隆行宫之间传承链条,失去了实物支撑,也就失去了历史语境。
拆毁假山事件暴露之后,法螺寺负责人不知悔改,而是用“清淤”欺骗文物部门,妄想消解蒙混过关。在证据确凿面前,只好承认拆除了假山之后,又将具有270年历史以上的假山伪改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建造”,试图通过虚构“时间压缩”来逃避文物追责。
更值得警惕的是,吴中区文体旅局以“正常清淤”搪塞公众,其半个多月的拖延答复与“鼠头鸭脖”式回应,使公众对官方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机制产生质疑。
3.宗教场所侵占国有林地事件(2000-2025)
新法螺寺从开始建在行宫台基下的三间竹篱茅棚,通过扩建围墙等方式,逐步将乾隆行宫遗址纳入寺院范围,从山包寺,到寺包山以造成既定事实。至2025年,寺院面积较2000年扩大3倍之多,国有林地被侵占80亩,导致遗址完整性遭受不可逆破坏,周边植被覆盖率与原生物种也有所下降。


骨灰堂(地宫)内景
三、寒山别业遗址面临的深层困境
“假山清淤”与骨灰堂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事件的敷衍处理引发舆论风暴,各大网络平台“寒山别业遗址”阅读量超1.3亿次,网民对有关部门公信力的质疑声浪高涨,要求彻查事件背后的利益链条。
寒山别业遗址作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其文化与生态价值本应协同保护,但二十年中,法螺寺以宗教场所名义圈占蚕食国有林地,寒山岭文化艺术研究院法人以“保护寒山岭文化”为名,破坏山体原貌,毁灭古迹,违建骨灰堂,实质是以破坏生态、名胜古迹为代价,牟取非法暴利,使寒山别业遗址从“世外桃源”沦为一小撮违法者的“利益角斗场”。
寒山别业遗址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深层困境。从十年前违建“骨灰堂”、到近期的“假山清淤”事件,从监管溃败到法律虚置,这些负面影响已超越个案范畴,成为检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有效的试金石。唯有通过重构监管机制、强化法律执行,才能重塑公众信任,才能避免“寒山别业”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让所有文化遗产都能承绪未来,传诸子孙后代。
(本文作者:文寒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