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山东三线军工楷模”于世安同志
李佃玉
二0二三年一月一日,晴空万里,暖阳高照。四川攀枝花军工城,正把这一天载入了空前绝后的中国“三线军工”历史。因为就在这一天,党中央决定为六十年代的“三线军工”建设者们,树起一座辉昭日月的“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
消息传来,山东各“三线军工”战友群,都群情激奋,争相传告。大家都在为习主席,党中央对当年“三线军工”的历史地位的确认,和曾对“三线军工”建设的英雄们的肯定,而感到欢欣鼓舞。
特别是山东军工九七六厂的老战友们,更是热泪横流,激动的聚在一起,祝贺“三线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更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了战友于世安为三线军工建设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
于世安同志,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于家村,他出生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
于世安的父亲于成禄和母亲張玉兰在抗日战争后期,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于成禄又加入了地方武装游击队,由于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后来被任命为游击队长。但在一九四七年的一天,他正在矿井下和矿工们宣传革命时,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军队封锁了煤矿洞口,然后进入矿洞对于成路进行抓捕,于成禄自知突围无望,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壮烈牺牲。于成禄牺牲后,敌人又去抓捕于世安和他的母亲,亏得有党组织及时通知,他母亲连夜带着于世安逃往深山,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在当地解放后,張玉兰担任党小组长,积极的在后方开展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开展拥军支前工作。后来于成禄参加革命的武装队伍并入我八路军鲁南支队随大军南下,当时部队首长为了保护于世安母子的安全,想动员他们母子随部队南下,但于世安母亲考虑自己是缠足的女人,又带着孩子跟随部队不方便,就留在当地带着于世安一直等到全国解放。解放后于世安考上了淄博洪山矿工技校(淄博技工学校前身),并以优异的成绩和很好的品德操行,获得毕业证书。一九五八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兖矿技厂当工人。在兖矿技厂不长时间,他就成为一名优秀职工,得到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称赞。
一九六五年,我国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美苏两霸对我国虎视眈眈,蒋介石疯狂准备“反攻大陆”,周边群狼环伺。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了在全国建设“三线军工建设”的伟大战略部署。据此,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伟大号召。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各条战线全面动员,就这样一个为祖国建“三线”,为“三线献青”的伟大运动,在全国兴起。
就在这种形势下,于世安同志怀着继承父辈革命遗志,献身“三线军工”建设的信念和决心,积极报名参加“三线军工”建设。他由于是烈士子女,政治表现好,又是技术拔尖的优秀职工而被优先选拔为奉调“三线”的军工。
一九六五年七月,他被分配到山东首个建设的“三线军工”厂一一山东第一机械修配厂(军工番号:国营九七六厂)。这个厂选址在山东第二高峰鲁山脚下的深山沟里,这里曾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军工武器生产的重要基地,当时的军工战士们在这山沟和山洞里生产的地雷,枪弹等,曾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地区的八路军武装部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由于条件变化,这些军工生产单位,都已合并搬迁到其他正规军工厂。
选址确定后,于世安和其他首批进厂的领导和职工,就夜以继日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建厂工作,他们和当地支援建厂的民工一起,挖山,修路,筑桥,建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人拉肩扛运设备,披星戴月建工厂。工厂初具规模后,就安装调试设备,制作工装模具,力爭早一天投产,让毛主席他老人家能睡个安稳觉。在这期间,于世安同志虽然是一名优秀的机械操作维修师傅,但由于军工生产的设备和其他机械生产的设备有许多不一样,特别是还有些当时精尖的机械设备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因此,他既是安装工,又是维修工,既是操作师傅,又是学徒工。就这样,他边工边学,边熟练提高,很快就全面掌握了他所管理的所有设备。为了尽快拿出合格的军工产品,他曾七天七夜,吃在车间,睡在车间。就这样,他和全厂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终于实现了“四个当年”,即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生产,当年出产品。在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国营九七六厂如期完成了一百支7.62mm半自动步枪的试生产任务。
时间到了一九六六年七月中旬,伏天雨季来临,由于接连下了几天大雨,地面已到处是积水。七月十四日晚上半夜突然电闪雷鸣,霎时间暴雨倾盆而下。不一会鲁山上汇集的洪水,挟裹着山石,象万马奔腾,轰鸣而下,顺着河沟冲到了厂区中连接仓库的小挢下,山石一下将小桥桥洞堵满,凶猛的洪水又将桥头冲开了一个约四五米宽的缺囗,大水又灌进了仓库,凌晨两点钟,工厂从广播上下达紧急通知,要求没上夜班的职工迅速赶往仓库抢救国家财产,于世安和同宿舍的李洪钧等人迅速起床披上雨衣就向仓库地点跑去,这时,天漆黑一片,道路上全是深深的积水,于世安冲在最前面,凭着印象摸索着走向了小挢。冲毁的挢头已成了洪水肆虐的通道,雷声,雨声和巨大的洪水浪涛声,交织出了震撼人心的恐怖景象,但于世安带着战友们没有絲毫退缩,一直勇敢的向前,向前!于世安到了冲毁的桥头时,他想赶快趟过水去抢救国家财产。可就在他刚向前迈步时,身子一倾,霎时被洪水巨浪吞没,后边的战友想拉他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于世安同志消失在了滔滔的洪水中。后边的战友得救了,但大家眼看着于世安被洪水卷走,无不痛心疾首,大家一声声的哭喊着“于师傅你快上来,你快上来呀”!他们一边哭着一边喊,一边沿着河道向下游寻找,希望于世安同志能被河边的什么东西挡住,再回到岸上。可他们嗓子都喊哑了,再也没听到于世安的回答。就这样,他们一直沿河找到天亮,再也没见到亲爱的战友于世安。
到了快中午,离厂近三十里路的沂源县公安局打到厂里电话,说在县城北边的桥下发现一具尸体,请厂里派人去辨认。厂里派了于世安的战友陈培庆等七八个人赶到现场一看,从尸体上穿着的雨衣,他们已确定就是于世安战友了,等到近前一看,尸体已被山洪冲下的石头,砸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他们忍不住都泪流满面。他们按厂的指示,请求县公安局找人帮忙处理于世安的尸体,县公安局的同志非常热情的找了当地社员,给清洗尸身,换上新买的服装,又帮忙买了一副棺材,把于世安装殓好,因当时道路全被冲毁,不能通车,公安局的同志又给借了一辆地排车,陈培庆等几个人便轮流用地排车拉着棺材向厂里走去,因路面毁的太历害,最后地排车轱辘又坏了,他们只好轮流抬着地排车和棺材回到厂里。厂里迅速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厂党委书记宋协贵和厂长王耕田分别致词沉痛悼念于世安同志,并向全厂职工介绍了于世安的光荣家史和他在厂的模范事迹及英勇牺牲的经过。号召全厂职工向于世安同志学习,并承诺尽快向上级呈报追认于世安同志为烈士,还要一定照顾好他的家人。全厂职工无不为于世安同志的英勇牺牲所感动。大家决心化悲痛为力量,更快更好的加快军品生产。
接着,厂里又安排车间工会主席徐洪臣和战友陈培庆等人负责运送于世安同志的灵柩回家安葬。但当时因暴雨山洪将厂区到淄博松山岭段的道路冲毁,汽车无法通行,厂里联系了山东耐火材料厂派汽车从博山到松山岭接迎灵车,陈培庆他们又用地排车拉着灵柩走了几十里山路,送到松山岭在等待的汽车上。
汽车当天到了于世安同志的家乡淄博市淄川区罗村人民公社,向公社领导汇报了于世安牺牲的情况,并请求公社派人一起去向于世安的家属说明情况,安排村里帮助安葬等事宜。公社领导非常重视,马上安排镇医院派医生和公社人员与厂的同志一起送于世安同志回家。车到于世安的家乡于家村后,停在了村外一块空地上,御下地排车和灵柩后,汽车返回。然后有公社人员,大夫和厂的人员一起去了于世安的家中。于世安家中有母亲,妻子,还有两个小女儿,一个六岁,一个三岁。当车间工会主席徐洪臣和于世安的家人讲述了于世安在厂的模范表现和英勇牺牲的经过后,于世安的母亲和妻子开始嚎啕大哭,他的母亲直哭得喘不上气来,晕了过去。亏得随行大夫赶紧抢救。当晚已没法商量善后事宜,灵柩只好暂放在原地,厂里去的战友们轮流为于世安守灵。第二天上午他们又去于世安家中商量于世安的善后工作。这时于世安的母亲表现得异常冷静和理智。她没有再哭,于世安的家属忍不住还要大哭,但被她严厉制止,她说“我的儿子是为建设国家三线牺牲的,和他爹一样是光荣的,我为儿子骄傲,应该为他高兴”。厂里一再征求老人的意见,还有什么要求,厂里在政策范围内一定尽最大努力办到。但老人说“我们没有任何要求,他爹当年被敌人杀害牺牲时,我连尸首都没见到,今天你们把我儿子送来了,我一定要看他最后一眼”。于是大家陪着于世安的家人到了停放棺材的地方。当大夫扶着老人看了一眼棺材里的于世安后,她干嚎一声,立刻晕倒在地,大夫赶紧抢救。邻居们又扶着于世安的妻子到棺材前看了一眼,她也大哭了一声晕倒在地。她的大女儿扒着棺材哭喊着“爸爸,爸爸,你快起来咱们回家!”他的小女儿也哭着喊“爸爸,爸爸,你怎么才回来,你快起来抱抱我”。在战友们为棺材钉棺时,于世安的两个女儿扒着棺材不让钉,一直哭着喊着“我们要爸爸,我们要爸爸,爸爸你快醒醒吧…”这孩子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在现场邻居们的哭喊声,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也长久的回荡在夏日的长空……
二O一九年,由山东三线军工研究室,将于世安同志评定为“山东三线军工十大楷模”之一,以告慰于世安同志的在天英灵。现在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曾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青春甚至生命的“三线军工”人,现在“党史”和“国史”已经将我们的“三线军工”的历史载入了史册。又为我们“三线军工”建设的英雄们专门设立了“三线建设英雄纪念碑”。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新中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三线军工”战友!
作者简介:李佃玉,1950年出生于山东日照市,中共党员,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1969年在山东日照三庄区政府参加工作,1970年后参加“三线军工”建设。先后在军工“九七六厂”,“九三八一厂”和“第五八O五厂”及日照市属企业工作。曾先后担任过中层和厂级领导。现任日照市作家协会会员,日照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日照日报》老年记者团记者,《齐鲁晚报》壹点号终端记者,“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和“山东三线建设联谊会”副主任,山东《军工文化研究》杂志副主编,并兼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