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泉城工读”•名家启读计划之李康宁:相隔九十载的自我审视和醒觉

凌霄花正艳,夏至今已至。6月21日上午9:00,在济南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齐鲁晚报文化副刊中心主编李康宁,以《相隔九十载的自我审视和醒觉》为题,与职工朋友共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一书。这是济南工人文化宫2025年“泉城工读”•名家启读计划的第五场活动。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能够中西闻名、左右逢源,方方面面都游刃有余的作家中,林语堂必有一席之地。他集作家,翻译家,传播型学者于一身,1952年还取得了打字机的专利权。曾在哈佛、法国、德国留学,做过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的教授。
李康宁从《德性与幽默》《哲学与艺术》等环节,对林语堂的创作特点、超人之处、思想局限,以及所处时代作家对他的评价等方面对此书作了精彩解读。
广采博览,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形成了他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就是儒、释、道。中庸哲学造成了懦弱委顿的劣根性,与西方文明中励进奋斗的精神背道而驰。中国文化的融合力十分惊人,并且以文化为凝聚多民族的基本要素。但中华文化也有弊端,经过五千年“叩头请安跪拜”的等级专制文化的熏染,中国人变得麻木、圆滑和追求实利主义。中国社会的根基是家庭制度,而中国的家族制度最讲等级,各种“忍”的结果必然泯灭人的个性,容忍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就变成了一种容纳罪恶的病态。
李康宁说,从《吾国与吾民》这本书上,可以读出林语堂对中国人,或者说那一时代中国文化的看法:首先是精神上的自然主义:贴近于自然,融入自然,不挥霍福分。
其次是思想上的人文主义:注重眼下和此生,一切以人类幸福为目标。
再有就是艺术上的印象主义:注重想象力,诗书画一体的境界追求。
由比较可知,中国人很多特性是与西方格格不入的,比如固有的思维认知,坚持用直觉判断,却能成就邈远悠长的文化体系。比如不真正信仰鬼神,却在饮食艺术的细节上富有玄妙幽深的追求。采取暗示、迂回、对立统一的创作方法。
90年后,林语堂的预言有的变成了现实,有的走向了另一方向。但历史的帷幕终是半遮不掩,我们未必真正了解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时时保持一种内心的拷问,并把它作为走向未来的最大动力。
参加活动的张先生说,李康宁主编对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一书深入浅出的解析,可谓一道文化盛宴。林语堂从精神道德层面剖析国人性格特点,批判性地指出国人在道德文化方面的优劣,这对于今天我们应当传承什么、扬弃什么,都有深刻启发。还有学员谈到,今天的授课内容,使我们不仅认识了90年前社会名流眼中的中国,更让我们意识到,书中所探讨的文化特质、社会现象,在当下仍有较强现实意义,值得一读。
据悉,2025年“泉城工读”•名家启读计划,自4月26日启动以来,先后由王川、徐清源、钱欢青、吴永强等作家,到济南工人文化宫领读与分享作品,深受职工文学爱好者欢迎。
(文/臧景亮 摄影/方宏轮)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