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科技在破题解题中彰显我国制度的生命力
张长峰
制度自信并非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建立在对现实制度的清醒认知与实践探索之上。当我们谈及制度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既源于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与生命力,也源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破除障碍、完善发展的决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全体人民的共识选择,而如何让这一制度在实践中释放更大效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任务。这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发展进程,即只看见制度优势而忽视实施中的障碍,会陷入盲目乐观的误区,导致改革停滞;只盯着现实困难而否定制度,则会动摇信心,偏离正确方向。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既坚信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直面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足等具体障碍,通过精准施策、靶向治疗,最终实现全面小康,正是制度自信与问题导向结合的生动实践。
当前,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科技创新“卡脖子”、生态环境治理等挑战,这些都是制度实施道路上的“绊脚石”。但制度自信赋予我们攻坚克难的底气:我们能依托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瓶颈,能通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转型。这种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以“正视障碍—分析障碍—消除障碍”的实践逻辑,在解决问题中彰显制度的自我完善能力。唯有如此,制度优势才能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制度自信在破浪前行中愈发坚实。
在山东的农业科技实践中,这种制度自信与问题导向的结合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种业“卡脖子”难题,山东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平台,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体系,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开展联合攻关,成功培育出“齐黄 34”等一批突破性大豆品种,不仅实现了单产纪录的持续刷新,更让国产大豆在国际市场上重拾竞争力。这一过程中,政府引导、科研院所牵头、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正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在农业领域的生动体现。而在农产品冷链物流领域,山东同样以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依托 “政府规划引导 + 企业市场化运作” 模式,在烟台、青岛等地建成覆盖果蔬主产区的冷链物流基地,通过引入智能温控、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将大蒜、苹果等特色农产品的保鲜期延长 40% 以上,不仅减少了流通损耗,更让山东蔬菜在粤港澳大湾区等高端市场实现溢价销售。政府搭建的跨区域冷链物流协同机制,正让齐鲁大地的优质农产品借助制度优势,在全国市场中畅通无阻地 “新鲜抵达”。在智慧农业领域,山东以制度创新破解传统农业发展困境。在潍坊寿光,当地通过建设 “蔬菜产业大数据平台”,将分散的农户、合作社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不仅实现了蔬菜种植从 “靠经验” 到 “靠数据” 的转变,更构建起覆盖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种依托制度优势推动科技赋能农业的实践,既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现实难题,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黄淮海平原的农田到渤海湾畔的渔村,山东的农业科技实践不断证明,制度自信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植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实践中。在种业攻关的实验室里、在智慧农业的数据平台中、在冷链物流的运输线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通过与具体问题的精准对接,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持续释放强大生命力。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逻辑,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澎湃动力,更让制度自信在破解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坚实的印证与升华。
作者简历: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