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笔铸军魂,用文字立丰碑
——评朱海燕《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
向德荣
点击链接阅读朱海燕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3266.html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先生于烽火岁月中凝练的赤子心声,穿越时空长河,被曾担任过《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的朱海燕巧妙化用为文章标题。朱海燕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出版发行切入,如展开一幅徐徐铺陈的历史长卷,将铁道兵文化建设的深邃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文立意高拔,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揭示出铁道兵精神传承的时代价值与永恒意义。
在中国文化传统的浩瀚星空中,历史书写始终占据着核心位置。《礼记·经解》有言:“疏通知远,《书》教也。”强调历史典籍具有贯通古今、启迪智慧的重要作用。司马迁著《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以史家之椽笔,勾勒出中华民族上下千年的历史脉络,让尘封往事重现生机。正如朱海燕文中所言:“秦始皇建造的阿房宫,早已化为尘埃,而司马迁的《史记》却依然屹立在历史巍峨的山岗。”此语精准道出文字所蕴含的不朽力量,历史的厚重与文字的永恒在此完美交融。
铁道兵这支英雄的队伍,自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在抗美援朝的异国疆场上浴血奋战,肩负援越抗美的国际使命,投身祖国铁路建设的壮阔征程。35 载峥嵘岁月,吸引二百余万热血儿女投身其中。战场上,他们无畏生死,以血肉之躯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为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建设工地,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秉持“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用顽强意志开辟出一条条钢铁大道。八千三百多位壮士将生命定格在奋斗征程,他们的英名镌刻于历史丰碑,其功绩堪比修建数道万里长城、开挖数十条大运河。然而,物质丰碑虽巍峨,精神传承更需载体。《周易·系辞上》云:“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文字,正是传承铁道兵精神最有力的媒介,它能跨越时空,让精神火种代代相传。

长期以来,铁道兵及后续的中国铁建,在工程建设领域为国家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却在精神文化的总结与传承方面存在缺失。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歌德《浮士德》中,主人公为追求知识与真理不惜抵押灵魂的悲壮之举。铁道兵战士们为祖国建设事业同样付出巨大代价,他们的精神价值亟待被郑重书写与传承。如今,以刘政湖战友为总编,邱光明、刘胜、郑建平、王林山等 18 位战友为副总编的群体,携手学兵、民兵及铁二代,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战友的深情,以“不朽的军魂”为丛书总标题,精心策划十一部巨著,涵盖八个基本板块,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铁道兵故事、彰显铁道兵精神。这一壮举,堪称当代“史家之绝唱”。谓之“绝唱”,是因最后一批入伍的铁道兵如今也已年逾花甲,他们对铁道兵历史的挖掘梳理,是对这份精神遗产的“抢救性”传承。唯有这些亲历者,才最有资格总结、升华铁道兵精神,并推动其弘扬光大。
从史学角度审视,这套丛书的编撰意义非凡。此前虽有铁道兵相关书籍问世,但多为零散记录,缺乏系统性。而这套英雄铁道兵丛书,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串联、群体与个人交织、精神与实践关联,构建起完整的铁道兵文化体系。正如班固在《汉书》中阐述历史记载功能时所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此丛书让后人得以全面、深入地了解铁道兵这支英雄队伍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内核。朱海燕文中以但丁史诗类比,明确指出铁道兵文化建设应追求的高远目标,使文化构建超越一般性记录宣传,转向对精神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永恒留存。文中更敏锐洞察到铁道兵文化建设“是在失去官方支持的神圣背景下”这一现实困境,并提出编纂者应依“真正的现代智性与精神”赋予史诗文本诗性价值,既直面现实难题,又指明前行路径,体现出务实与创新兼具的思维智慧。
朱海燕此文,以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思考,点明铁道兵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而铁道兵战友网的老兵们,则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他们的努力,既是对铁道兵历史的铭记与尊重,更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增添璀璨瑰宝。当他们回望铁道兵身后壮阔山水,看到的不仅是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更是他们用热血与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这些问世及即将问世的文字巨著,亦将化作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让铁道兵精神在岁月长河中永放光芒,代代相传。
写于2025年6月17日

作者向德荣,湖北仙桃人,1968年3月入伍,铁道兵二师六团战士,服役5年,其间参加援越抗美1年半,1976年9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副主席、巡视员,2011年1月退休,出版著作13部,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槛外人 2025-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