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闪光的文化思想击掌
为热情的肯定和鼓励致意
——朱海燕《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一文读后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之一总编
刘政湖

朱海燕战友满怀激情撰写的《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发行,谈铁道兵文化的建设》(阅读地址:https://m.booea.com/news/s_4153266.html)一文,我读了两遍,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情感浓郁,文字极好,读来有一种非常享受的愉悦感。其中,他对铁道兵文化充满理性思考的那些阐述,字里行间所闪烁的思想之光,令人震撼,我也更感兴趣。
本文是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发行这一事件切入,来议论铁道兵文化建设的。文中开篇,他便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文化认知:铁道兵人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社会建立了一座座丰碑,但它自身应该传承给历史、呈现于后人的精神丰碑,应该用不朽的文字来留存。这便从宏观上肯定了铁道兵精神的历史价值和记叙这种历史价值的各种文本的价值。然后,从逻辑上推引出英雄铁道兵丛书编辑出版的重要意义。并顺理成章地肯定和褒扬了丛书出版者的勇气、情怀、眼光与坚持。他写到:“《不朽的军魂》丛书的出版,不是那众目睽睽之下的勇气,而是埋头苦干与鹰隼的勇气。他们的付出,在成果没有出现之前,甚至连上帝也见证不到。这群为铁道兵抒写历史的人,是一群明知困难重重,但又敢于征服困难的人,是一群有磁性有魅力的人。他们以全新的用人观念,收纳五湖四海的人才,为他们的文化工匠,去打造铁道兵自己的文化昆仑……“”为一个兵种和几百万铁道兵战士的渴望,为一个血火与和平编织的历史再度复活,为自己曾经当过铁道兵而无愧的心中的良知,他们勇敢地剖开胸膛,向历史,向一个逝去的兵种与几百万曾经的铁道兵深情回望,举起他们鲜红的赤心。 ”这样的叙事方式,便使结论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逻辑力量。

尤其是文中他对“铁道兵文化”理解和阐发,深刻独到,发人深省。首先,他认为“铁道兵文化”的诞生,其实是出现于铁道兵改工之后的特殊语境下,主要包括关联铁道兵精神层面的各种类型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自己对铁道兵文化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他把兵改工后战友们写回忆、作诗词、会战友、喝几盅、吼一吼、踏故地,寻军营,祭战友这些以“怀旧、叙旧”为共同特征的活动形式视为“铁道兵文化”的雏形,是“铁道兵文化”的一种原始的文化显像。他认为“铁道兵文化”的发展,必须从“浅淡平俗”中走出来,提升到“由个体主体性转向对铁道兵历史整体状况的包容;应该有文化与艺术的介入,表达一支队伍战无不胜的力量之魂魄;应该像《史记》一样,以高蹈的精神光柱,不可被消解的硬度,永立于历史的高处” 这样真正的文化层面。他认为,这种层次上的编纂人,“必须依据真正的现代智性与精神去体验、规定,并赋予史诗文本的诗性价值。””以真抓实干的精神,在铁道兵的历史上,写下属于时代的史诗。”从而提出了一个能够胜任这种历史文化叙事主体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标准。
接着,按照主体的这一基本文化特征和标准,他展开铺述和热情讴歌了英雄铁道兵丛书编委会这一编纂主体的大勇大智。

朱海燕
关于大勇,他写到:“这对于铁道兵战友网编委会的同志来说,无异于是从大地到天空的旅程……”对于不是从事历史工作的人来说,承接这一“自找”的伟大重任,不仅出于自赋的一种使命,更迫于一种神圣的压力,他们把自己推搡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上。铁道兵战友网丛书编委会承接了这一伟大使命,诚如在巨冰倾斜的大地上行走……
关于大智,作者则认为体现到丛书编委会的战略策划和总体性构想和间架结构上。他写到: 八个基本板块,以此通过将历史与现实予以连接,将群体与个人予以交织,将精神与实践互为促进。这样的设计思路与安排,显然是具有战略性与全局性的。或许可以设想,这套丛书,在呈现的方式上是不断深化展开铁道兵这个兵种,将自己历史生活中最具有意义的方面折射给时代的大记忆,呈现给人们的大瞩望。在多向的、多维前后文相纠葛的张力状态里,达到铁道兵文化整体性语境的自足实现,全方位地解析和彰显铁道兵精神。
随后,他对编委会这种大勇大智做了进一步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解析。这便是说这批人“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他写到:
“会做人”——即他们为了撰写一个逝去的兵种,甘做苦行僧。在学习、辛苦、积累经验、投入感情的过程中,“催动他们情感的开放,展开生命深层的历史体味”。在铁道兵历史精神叙述上,实现了从“外行人”到“文化人”的角色转换。
“会做事”——他们做了许多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做了在铁道兵的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事。编委会精心设定了清晰且长期的战略目标,有明确实施的路径,各个步骤,都是由团队群体认同构建,通过共同的语言符号、价值,形成了一个团队的集体意志,这不能不说是一部成功的撼人心魄的“文化交响乐”。
“会说话”——“他们的话不是说在高高的台子上,不是说在呱呱的掌声里。他们把话说在文字里,说给了历史,说给了未来。他们的话经得起铁道兵战士灵魂的体验”。
最后,他还对整个战友网在“后铁道兵时代”的文化存在做了理性的分析。即:他们中有一群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这群人有着强烈的“不要场外指导,不需权势帮腔,”的文化自信;他们懂得拿捏作品的品质与温度,很会把握新书发表的“气节”,也很会寻找自己成长过程需要阳光、雨露、土壤与空气…….
读海燕战友文,正如品饮一杯香茗,使人感到满嘴文化留香、满腔文化热流。作为丛书的总策划之一,面对海燕战友对英雄铁道兵丛书编辑和出版的肯定和鼓励,回首丛书出版已经走过的风雨历程,我还感到一股浓烈亲切感的温暖与惬意,也从心底里涌出对他的深深敬意。

朱海燕陪同穆青同志参观大路影展
海燕战友是铁道兵中走出并凸显于社会的知名文化人,他的肯定,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多年来,兵网志愿者们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为宣传和弘扬铁道兵文化精神而奉献,那是出于对铁道兵真挚而深沉的情感,出自在这个情感基础上提升的文化自觉。丛书在酝酿、启动和实际的运作中,面对某些怀揣私心杂念动机的人的讥笑、嘲讽、调侃与贬损,大家“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在顽强坚持,真是很不容易。我们丛书总编委以为,英雄铁道兵丛书在筹划上具有宏观大义的战略考虑和布局,它顺应了现在精神饥渴的社会层面的文化需求,也符合铁道兵战友们潜埋在内心深处的个体生命自豪的情感需求;具体编辑的内容,反映的是铁道兵这支英雄部队的光辉业绩和历史贡献、反映这个铁道兵人的风采和精神;我们有一支出色的编辑队伍,丛书出版的浩大支出,我们没有向任何组织伸手,全是我们自己想方设法的筹集,具体编辑过程,编辑们夜以继日焚膏继晷地没有拿一分钱的报酬,又是整个编辑团队脚踏实地共同努力共同付出的结果,我们坚信,丛书一定也能得到铁道兵战友们的欢迎,几次发布会空前热烈的盛况便是证明。但能够获得海燕战友这样一个知名文化人的认同,用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大篇幅,从文化层面上对我们丛书编辑出版予以如此高度的理解和充满理性的赞许,甚至是热情的讴歌, 是极为难得和特别令人欣喜的。我想,这就是现在战友们纷纷为这篇文章撰写大量读后感的原因吧。这,也是战友们对他的致敬。

朱海燕和诗人徐彦平同志在一起讨论诗歌
海燕战友大名鼎鼎,看过他一些作品,但我却和他没有过直接交集,不熟。看了这篇文章,我对他真是很佩服的,感觉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掩卷沉思,是什么促使他写这篇文章,来肯定我们的丛书编辑出版、来赞美我们的发布会。我想应该是我们对铁道兵的共同情感、我们共同具有的那种秉持初衷坚持公义的品质吧。
前些年我好像在《联谊信息》报上看到他写的文字,他对铁道兵的那种情感溢于言表。回查了一下,他当时说的是:“铁道兵那个英雄的时代,我辈不言谁言?我辈不书谁书?历史需要我们去回忆,历史需要我们去奉献。”,他说的,正是我们兵网人对铁道兵的共同情怀,也正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丛书的最深的心理动因。
他在北京,我们的丛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遭到非议,想必他是知道一些的。但现在他遵从本心,出自公义、依然写下了这些文字,这又反映出海燕战友一个很优秀的个人品质:有自己独立的态度,说自己的话。这与当初我们无视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编辑出版丛书的心理意识与性格意志又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 他和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我想,他的这篇文章,是对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的一个巨大的精神支持和情感抚慰,我们兵网志愿者战友们应该对他说一句:谢谢!

海燕战友在文尾,还写了对战友网的期待,他写到:“我在想,十一卷丛书出完后,他们还做什么?这些年阅读了这么多“功课”,深远的历史逐渐清晰起来,历史意识,历史话语,历史写作理论有许多呼应之处,历史想象力,对他们来说,已是注入“终极关怀”的一种力量,一种冲动,一种走向远方的道路。我想,胜利者决不会卷旗收兵。古人赵翼有诗:“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不朽的军魂》之后,肯定将会展现又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此刻,我想告诉海燕战友和所有关心关注我们丛书出版的人们,对于铁道兵战友网来说,传承和弘扬铁道兵文化和精神,我们永远在路上。
——丛书的编辑出版的感召力目前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的战友中,已经有战友希望我们在铁道兵修建的所有铁路干线中选取一条,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加以立项,融入我们的丛书体系;也许本丛书的整个规模不是11本而是12本;
——我们还要在现有丛书出版的简本基础上出版精装本;
——我们还要在该丛书完成出版后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庆祝英雄铁道兵丛书胜利完成出版和庆祝建军100周年的“双庆”活动;
——我们还将考虑越来越多的战友意见和要求,评估资源状况,探讨今后是否再出《人物风采卷续2》的可能;
——我们还要在英雄铁道兵丛书出版后,创新形式,组织线下和线上多种形式的关联活动:如英雄铁道兵丛书风采人物线下座谈会、丛书编辑座谈会、丛书阅读网络交流会等等;
——我们还想寻找合适时机,邀请高校、铁道兵战友中的铁道兵历史文化研究者,举办铁道兵精神文化高端研讨会;
——我们还要继续组织文创中心的对宣传和弘扬铁道兵的优质文稿的推广;继续组织兵网艺术团开展铁道兵题材的原创节目的创作并组织推广;组织好兵网媒体拓展部的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做好铁道兵文化的社会推广;
…….
总之,以传承铁道兵文化和弘扬铁道兵精神为己任,继续以务实态度和行为来不断唤醒关于铁道兵的国家与社会的记忆,并以此来丰富共和国的精神宝库,提升和充实我们生命的内涵与个体生活内容,这,便是我们铁道兵 战友网所有志愿者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对海燕战友对我们的希望与鞭策的隔空承诺。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之一总编:刘政湖
2025年6月20日

作者刘政湖,1954年11月出生,湖南津市人,退休前为中共湖南常德市市委党校教授,科研处长。
1973年——1978年,入铁道兵10师50团宣传队服役。1979年,高考进入常德师专(今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常德市党校系统工作,直至退休。期间,先后任教员、教研室主任、科研处长等职。2007年创建《铁道兵战友网》至今,为站长。
槛外人 202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