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镐,凿刻铁道兵精神丰碑!
——评朱海燕先生论铁道兵文化建设
郑建军
点击链接阅读朱海燕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_4153266.html

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总有一些群体以独特的光芒照亮时代的天空,铁道兵便是其中耀眼的一束。朱海燕先生从《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在十堰的发布会切入,深入剖析了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历程与意义,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一群体在物质建设之外,于精神文化领域的艰难探索与伟大成就。
铁道兵曾以血肉之躯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壮丽的篇章,他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修建改造的铁路线如钢铁动脉般贯通神州大地。然而,这支创造了非凡物质成就的队伍,在精神文化层面却长期处于“失语”状态。正如文中所言:铁道兵乃至后来的中国铁建,虽功绩堪比建造万里长城、开挖大运河,却鲜少系统总结自身的发展历史。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厚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匮乏成为亟待填补的空白,而文字,正是填补这一空白的关键载体。
英雄铁道兵丛书的诞生,恰似破晓的曙光。其发行活动在十堰引发强烈反响,背后是铁道兵战友网编委会成员们无畏的勇气与执着的坚守。他们没有专业史学家的光环,多是昔日部队里的报道员、业余文学爱好者,却以司马迁著史的决心,扛起为铁道兵立传的重任。在成果未显时,他们的付出不被看见,可他们依然怀着虔诚之心,以鹰隼般的目光审视历史,用生命的光彩驱散时光的迷雾,将尘封的铁道兵历史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这种明知艰难仍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铁道兵文化中“敢为人先、迎难而上”的生动写照。
铁道兵文化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在铁道兵时期,“铁道兵文化”的概念鲜有人提及,其真正的萌发与发展始于改工之后。初期,它更多地表现为老战士们对军营生活的怀旧之情,是对青春岁月、热血时光的追忆。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铁道兵文化不应止步于“怀旧、叙旧”的浅层次,而应走向对历史整体的包容与升华。它需要文化与艺术的深度介入,以展现这支队伍战无不胜的精神内核,如同史诗般屹立于历史高处。这一转变,标志着铁道兵文化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个体情感表达迈向了集体精神传承。
英雄铁道兵丛书系列的架构与创作,堪称铁道兵文化建设的典范。以“不朽的军魂”为总纲,八个板块涵盖光荣历史、军旅岁月、精神传承等多个维度,将历史与现实相连、群体与个人交织、精神与实践融合,全方位解析和彰显铁道兵精神。这种战略性、全局性的设计,让丛书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集合,更是一部立体的铁道兵文化史诗。编委会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守初心,设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不被短期利益左右;明确实施路径,形成强大的集体意志。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甚至自掏腰包解决经费问题,这种对文化事业的执着与奉献,令人动容。
作者从“会做人,会做事,会说话”三个维度去审视铁道兵战友网编委会,认可他们的作为当之无愧。“会做人”,在于他们甘为文化苦行僧,在编纂过程中深入体味铁道兵历史,实现自我生命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会做事”,体现在他们完成了铁道兵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文化壮举,将艰难的文化工程变为现实,且成果质量上乘;“会说话”,则是指他们用质朴而有力的文字,将铁道兵精神说给历史、说给未来,话语中充满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铁道兵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十年筹备,有人为此付出生命,个别战友因病、因伤等原因的离去,是文化征程中的沉重代价,但也让铁道兵文化的信仰力量愈发凸显。他们的精神,永远融入了“不朽的军魂”之中。
如今,铁道兵战友网已成为“后铁道兵时代”众多写手的精神家园,汇聚了大量文字高手。他们秉持独立自主的文化建设理念,既是组织者又是创作者,深谙文化运作之道。通过一卷卷新书的发行活动,他们将铁道兵文化推向社会,引发强烈反响,让铁道兵精神超越了行业界限,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展望未来,随着《不朽的军魂》丛书剩余六卷即将在二〇二六年年底出齐,向建军100周年献礼的计划实现,这不仅是时间与效率的挑战,更是铁道兵精神“只争朝夕”的生动诠释。而丛书完成后,铁道兵文化建设绝不会止步。正如古人所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铁道兵文化的探索与传承必将持续,迎来更加波澜壮阔的新征程。倘若各地铁道兵老战士构建的网站都能借鉴铁道兵战友网的经验,打造更多经典文本,铁道兵文化必将以宏大的气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丰碑。

永恒的铁轨之歌(现代诗)
——评朱海燕先生谈英雄铁道兵丛书的逐卷发行与铁道兵文化建设
文/郑建军(西安)
在岁月的长河畔回望
铁道兵的征程闪耀着光芒
热血浇筑的山川丰碑矗立
青春无悔化作了永恒的诗行
那支队伍似钢铁的脊梁
穿梭于万水千山在风雨中奔忙
精神的力量在原野中寻找根基
历史的篇章依然是那么明亮
英雄铁道兵丛书如火炬绽放
在十堰的土地上大放异光
光芒穿透时空似闪电激昂
连接起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编纂者们怀揣虔诚与胆量
如鹰隼般凝视岁月的沧桑
他们用文字劈开时光的屏障
他们要让尘封的记忆重见太阳
铁道兵文化从改工后开始
从怀旧的浅滩向深邃远航
摆脱旧套告别连篇的空话
向着史诗的高峰奋力登攀向上
八个板块编织出壮阔的视野
十一部巨著承载着精神的力量
是灵魂的交响更是历史的烽火
传递着永不熄灭的精神信仰
会做人——甘做苦行僧的事业
在历史的旧路上任情感激荡
会做事——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让文化的甘霖滋润曾是将士的心房
会说话——文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豪迈从骨头与血脉中自然流淌
他们为铁道兵精神高呼
他们让这精神传遍四面八方
虽有风雨有战友走向远方
但信仰的火焰却愈发明亮
十一卷的征程让脚步更加坚定
坚信向建军百年献上的无上荣光
期待更多经典如繁星璀璨耀眼
让铁道兵文化闪耀出时代的光芒
让永恒的铁轨之歌不断奏响
在历史的长卷写下壮丽的诗行
2025年6月16日作于西安·万科城市之光蜜柚

作者郑建军,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81年服役于铁道兵二师,集体转业后供职于中铁十二局集团。在一公司宣传部时,负责全公司的文字报道;在局下属工程项目部时,先后任职综合办公室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专职)和纪工委书记等,直至退休。现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先锋作家诗人》签约作家、《白孔雀》签约作家、《神州诗歌报》诗歌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曾先后在中央、省、地级报刊上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有诗集《生命的乐章》《生存的代价》和《生活的节奏》;与人合作、主编有《襄渝记忆》《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第一工程处简史》《管理心理学笔谈》《美苑撷英》等,有多件作品入书入集,并获奖。现参与《英雄铁道兵丛书》的编辑。
槛外人 2025-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