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家系列谈》读后的几点思考 张长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2024年3月,依据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最新论述,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专家系列谈》一书,该书精选收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等已经刊发的19篇有关乡村振兴文章。这些文章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梳理和阐释了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的科技工作者,读了这本书后,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乡村振兴是历史性任务,需要分阶段推进,各级政府要确实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分步走的战略部署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了一个“三步走”的规划:第一步是2018年到2020年,第二步是2020年到2035年,第三步是2035年到2050年。在第二阶段即当前阶段,乡村振兴是配合以城市为主体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手段,一是重点是通过乡村振兴缓解国内可能加剧的阶层冲突矛盾,继续让农村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避免出现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几乎都存在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二是国家将主要资源用于支持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以尽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突围。到了第三个阶段,我国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将投入更多的财力用于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得以全面实现。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不立足于本地实际,急躁冒进,盲目推动土地流转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将小农户从农业中排斥出去从而引起了社会矛盾和冲突隐患。书中讲到:“对为数众多的农户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要正视其存在的必然性、局限性和积极意义,充分认识到小农户家庭经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具有较强发展韧性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实际上,当前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正是一种防止农民失去土地与家园的体制:城市完全向农民开放,农民可以自由进城,但限制城市资本下乡,防止城市资本到农村不可逆地占有农民的耕地与家园,为农民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基地。这种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使中国农村可以继续保持活力,农业本身的保障性与经济性并存,也使中国经济具有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乡村振兴应正视东部、中西部农村地区差异,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本书提出:“需要破解‘三农’领域最突出的城乡之间不平衡和东中西部农村之间不平衡问题。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公共事业的差距较大,而区域之间的差距则更大”。
从县域经济角度看,地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带或区域中心城市近郊的县域经济,由于二三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其发展规律遵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可以解决中西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等问题;另外,由于高质量发展,再辅以再次分配制度,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以县域为整体的乡村振兴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而对于不具备区域优势的中西部县域,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可能,国家治理策略应该从保障农民进城、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考虑县域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农业生产、农民退路和养老、吸纳风险的空间,从而为正在巨变和重组的城乡提供秩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财政有实力就用地方财政,地方财政无力供给,就应当由国家转移支付来承担。其县域治理核心就是如何为全县提供与农民城市化相适应、与乡村振兴阶段相匹配、与共同富裕相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布局公共服务。
三、政府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应注重宏观调节,而市场的事情应该交给市场来解决。中央政策提倡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包括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结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农耕体验、休闲垂钓、民俗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书中提到:“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但是,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不管当地有没有条件,一哄而上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果是钱出了不少,效果却不好:产业根本发展不起来或者无可持续发展后劲。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许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是市场应该做的事情,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地方政府的作用应该一改以往直接干预地方产业发展甚至干部直接承包农业产业的模式,而应该“顺势而动”,遵循上级任务要求的变化和地方社会的自身内生需求,把为农村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放在重要位置。
“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和消费大省,做好农产品冷链流通技术开发和应用至关重要: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一头连着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作为一名农业科技领域的政协委员,我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山东乃至全国农产品产后流通保障作出贡献。
作者简历: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