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二十六)
作者:张坚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又是大周王朝的建立者,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惊才绝艳,在男尊为统的封建时代,以女流之身走上了权力的顶峰;她励精图治,用自己天才的政治手腕,承前启后,将唐朝贞观之治的繁荣延续下来,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武则天,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部)。公元624年,生于长安,在利州(今四川广元)度过了少女时代。原名明,出身富商家庭,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召入后宫,赐名武媚,为才人。
高宗李治为太子时,入侍太宗,见武氏而悦之。太宗崩后,武氏出为尼姑。忌日,高宗诣寺上香,与则天重逢,恋情复炽。王皇后闻之,令其蓄发,654年纳入后宫,欲以削夺高宗对萧淑妃之宠。武氏巧慧权数,初入宫,屈体事于高宗和王皇后,不仅赢得高宗专宠,也取得皇后的喜欢,不久就晋升为正二品昭仪。
高宗649年即位,以懦弱之资,赖以舅氏得承皇位。遵守贞观遣规,首引刺史入阁,矢心求谏,尊礼大臣。推行均田制,垦植荒田,发展科学制度,修订“律令格式”,人口迅速增加,社会秩序稳定,故称永徽之政,见贞观之风。
武则天入宫为昭仪,生一女。王皇后无子,怜其生女,入室视之。王皇后出,昭仪不惜亲手掐死自己刚出世的女儿,嫁祸于王皇后。高宗至,见女儿已死,即惊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来此。高宗大怒曰:皇后杀吾女。昭仪泣数其罪,王皇后无以自明,高宗即有废立之志。655年9月,与大臣商谋,顾命大臣褚遂良以死争之曰:先帝(太宗)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非有大故,不可废也。又言:必欲易皇后,请择另族,何必武氏。武氏曾经事先帝......。昭仪在帘内大言道:“何不扑杀此獠!”大臣长孙无忌、韩瑗劝阻,高宗拒不采纳。又问司空李勣,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他人。侫臣许敬宗奏曰:田舍翁多收石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立一皇后,何须问预诸人,而妾生异乎。昭仪令左右以闻,立贬褚遂良。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氏为皇后。
此后,王皇后、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高宗怜念,行至其所,呼之,王皇后凄泣。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断王、萧手足,投入酒瓷之中,折磨致死,以除后患。
次年,贬褚遂良、韩瑗。武后又令许敬宗诬奏,长孙无忌谋反,高宗且不引问,先贬后杀,籍没其家。
二
公元660年10月,高宗因患“风疾”,目不能视,百司奏事,匀由武后决之。武后多谋善断,猎涉文史,处事皆称旨。她曾上疏建言十二事,劝农桑,薄赋徭、息兵和广言路等进步主张,高宗皆施行之,.社会经济曾出现发展趋势。武则天得志,专作威福。664年12月,高宗病愈欲有所为,动为武后所制。大臣上官仪言武后专恣,请废之。高宗即命草诏。左右奔告于武后,武后使许敬宗诬上官仪谋反,遂流贬,杀戮。此后,高宗每临朝视事,而武侯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预闻之。高宗大权旁落,中外谓之武后为二圣。674年秋8月,“帝称天皇,后称天后”。武后密令北门学士刘炜之等参加表奏,以分宰相之权,
武后重掌大权。高宗为政处处受到牵制,令他非常恐慌,又惧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传位太子李弘。弘,武后所生,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反对母后专权,失爱于母后,被武后用药酒毒死。高宗于是立李贤为太子,李贤聪明能干,忧于母后不慈,疑己为姨母韩国夫人所生,惧己朝夕不保,作《黄台瓜词》,680年被废,后被武后杀之。高宗不得又立李显为太子。次年还立李显子为皇太孙,希望李氏江山能历代相传。683年12月,高宗疾甚,夜召裴炎入宫,受遗诏而崩。遗诏太子即位,政事取决于皇太后(则天)。684年正月,中宗即位,二月武后废中宗为庐陵王。接着立睿宗李旦为皇帝,居别殿,政是取决于己,皇帝不得有所为。五月,高宗灵驾西还,八月葬于太宗昭陵西侧之梁山。《易经》曰:“乾为天、为君、为父”,故名天皇大帝之陵曰乾陵。陵园浩大,石刻丰盈,朱雀门外《述圣纪碑》,则天题词,为高宗歌功颂德。九月,武则天突破太后临朝摄政惯例,改元光宅,立武氏七庙,重用武氏之族,升武承嗣,武三思 为王。裴炎以汉吕后之败告诫,谏阻反获罪,后被诬杀。武则天大权在手,运动四海,肉食诸李,李氏危若朝露,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英国公徐敬业代表元老重臣以匡复庐陵王为辞,扬州起兵,文学家骆宾王为之草写讨武氏檄文:“伪临朝武氏者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在,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则天见檄文问道:“谁所为?”,对曰:骆宾王。则天曰:“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遣大将军李孝逸发兵以讨敬业,徐因战术失误,起兵五旬兵败被杀,失败而非不义。
自此,武则天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诛以威之,乃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称旨者,得以器重。,于是告密蜂拥,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纷起,他们共撰《罗织经》数千言,严酷逼供,消灭异己,滥杀无辜。688年8月,韩王李元嘉以“举兵唱天下”,迎还中宗为口号,首先发难,接着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代表宗师,也分别起兵反抗,均不到一月,即被扑灭。武则天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诛杀宗室及大臣各数千家,李氏诸王相继杀戮殆尽。“海内名士”三十六家,以谋反罪而被族诛。太宗之业,几毁于一旦,岂能曰:治宏贞观。
三
武则天推行武周革命,非“顺乎天,而应乎人。”在夺取政权过程中,大肆翦除异己,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对有功于他的李孝逸,也被除名流放而死。在镇压杀戮平稳之后,授意沙门法明进《大云经》,说:武则天乃弥勒佛降生,应女主天下。武承嗣使人凿白石为文:“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自名武曌,自比日月,光照人间。690年2月,为培植政治势力,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破格用人。侯思止,素诡异无赖,以诬告裴贞和废徙舒王李元名,擢为游击将军,侯思志求为御史。武侯曰:卿不识字,对曰:獬豸何尚识字,但能触邪耳,武后乐而从之。武后推行武周革命,王公百官皆上表劝进,更改国号。右卫将军李安静不从,遂被诬杀。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诣阙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武后从之,改国号曰周,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
武则天为统治需要,令官民举人,不问贤愚,悉加擢用,一时补阙车载,拾遗斗星,以禄位收买人心。然不称职者,辄黜诛,挟刑赏之柄,以驾驭天下,政由己出,独断专行。其治吏之法,如役畜、如驭马,称帝后曾宣言:“昔太宗有马肥逸,无能驭者,朕为宫女进言曰,妾能治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鞭不服,则挝其首,挝不服,则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
武则天以皇后之资,参政谋权几十年,镇压杀戮,终于以女皇身份号令天下。武周政权建立后,主要借助于太宗贞观之治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建立的文官制度。唐帝政权其实由士大夫支持,士大夫大多忠君报国,修齐平治,进入官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尽心尽责,因此国家机器仍能运转前行。武周名臣狄仁杰、徐有功、魏元忠、张柬之、李昭德均属当代人才。
692年,来俊臣罗织狄仁杰、魏元忠等七人谋反,亲輷之。仁杰曰: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武则天发现来俊臣奏表有诈,于是出此七族,皆贬县令。
697年来俊臣又诬李昭德谋反下狱,又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同反,诸武共发其罪系狱,又司处以极刑。昭德、俊臣两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家争食来俊臣肉须臾而尽。则天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籍没其家”。
苏安世上奏:“臣闻天下者,神尧(高祖)文武(太宗)之天下也,陛下(则天)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则天默然,是说至公。
后来,武则天颁布,《兆人本业》,以示重视生产,提倡佛教,使寺院经济迅速发展,晚年土地兼并加剧,人口流亡,府兵制开始走向破坏。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竟要求当太子。革命在姓武姓李问题上,与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以男子为统的帝位继承制度背道而驰,又惧于汉吕后临朝称制,死后诸吕被你们诛灭为鉴,时以嗣君之选为虑。后来她也感到作为女人,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698年,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则天晚年以多病之躯宠爱张宗昌、张易之兄弟,而二人狐假虎威,胡作非为。705年正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联合右羽林李多祚发动政变,杀了张氏二人,逼则天传位。次日太子继位,三日则天迁居洛阳上阳宫,四日唐中宗率百官尊称武为“则天大圣皇帝”,以示慰藉。二月,复国号曰唐。下制“政令皆以贞观故事”。中宗李显复辟,诸武犹在。延续十五年的武周政权,到此结束。
705年十一月,则天大圣皇帝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并嘱咐儿子中宗李显,为自己立碑却不立传。于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在墓前高宗的《述圣纪碑》之右,立起一块神秘的“无字碑”,留给后人来评说。
武则天称帝15年,执政近半个世纪。她一生几起几伏,为了夺权,无所不用其极;为了称帝,冷血杀伐,六亲不认。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杰出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功绩永载史册,令后人景仰。千百年来,当地群众称乾陵为“瓜婆陵”,是以太子贤《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二摘是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为依据,称武则天是黄台摘瓜抱蔓的瓜婆。
她的一生概括为:绝艳惊才有谋略,不信女人属卑贱;政治舞台耍手腕,杀女废子为夺权;酷刑镇压霸朝野,攀上龙位手遮天;临死弃周复立唐,合葬寝宫在乾陵。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