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探索,始终是一场关于“境”的追寻与超越。从具象到意象,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心灵深处对世界认知与表达的升华。本次“境非境——从具象到意象的艺术跨越”展览,旨在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作品,展现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揭示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构建的独特“境域”。
具象艺术以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描绘为基础,通过精确的线条、色彩和光影,捕捉自然与生活的具体形态。它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艺术家眼中的世界,让观众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与生动。然而,艺术的追求远不止于此。当艺术家们开始探寻更深层次的表达时,意象便悄然浮现。意象艺术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抽象、变形、象征等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融入作品之中,创造出超越现实的精神空间。
从具象到意象的跨越,是一场关于“境”的转变。具象艺术所营造的是一个“可见”的世界,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现的具体场景;而意象艺术则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不可见”的精神领域,这里的“境”更为深远和广阔。艺术家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传统形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表现手法,试图在具象与意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融合。这种跨越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艺术家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本次展览汇聚了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以不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展现了从具象到意象的多样化探索。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独特的“境域”,等待着观众的深入体验与感悟。在这里,观众将看到艺术家们如何在具象的框架中注入意象的灵性,又如何在意象的抽象中保留具象的真实。这是一场关于艺术“境”的对话,也是一次心灵与灵魂的碰撞。
“境非境”,既是对艺术跨越的描述,也是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艺术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与重构,而“境”的探索将永远是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在具象与意象之间的无限可能,体会到艺术跨越所带来的精神震撼与心灵启迪。
郭松泉 号老泉,军旅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交通书画摄影协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先后就读于晋中师专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画院。主攻山水、人物,兼写花鸟。现居北京。
自序
余生性愚钝,唯嗜画若出天性,幼时每见辄必摹之而后快,盖数十年为一日也。弱冠戎,而立商,书画则未尝须臾离也。终弃商专修,赴津京问道,时举手于当代名家,师法造化,益广见闻矣,而画艺亦时得妙解。行年不惑,渐有所悟,逐厌恶尘嚣,离群避世。所谓三十年开放,世事纷扰,天下熙攘,无处不燥。世人皆趋于经济之争也,灵泉乃浊。昔乾隆帝立于城楼问刘墉曰:城下往来几人?墉即拱手答曰:臣以为,二人也,帝怒曰:如是之众,岂称二人?墉笑对君曰:人虽众,不外乎名利二人。往事悠悠,却能写照今人,今此对答亦然尔。余有所悟,亦难脱其中。思复弃之,归平淡而不得。乃情寄丹青,携佳山智水入轴。栖心禅悦,摘朗月清莲作鉴,泉掬世相,调朱墨荣枯写生。欲管见红尘万态,笔意终未能达。内蕴不充,自惭形秽。丹青夙好,写心画世,博笑方家,乃自娱之意,遣岁月而已。久积成卷,敝帚自珍。友人则咸怂付印成册。余思而允之。撰数语,更祈群公,艺林高士,弗吝赐教,是为序。
郭松泉壬辰年正月于半坡书屋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