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布加勒斯特(散记)
二月梅
结束在维也纳的考察后,我们考察班一行乘飞机前往此次欧洲考察的第二站——罗马尼亚。飞机缓缓升空,我的目光透过舷窗,俯瞰着逐渐远去的维也纳城,全貌性地看到了多瑙河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城市,如梦如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进入了罗马尼亚领空。从空中俯瞰,罗马尼亚的大地呈现出别样的风貌。喀尔巴阡山脉犹如一条昂首的巨龙。盘踞在国土中部,山脉的轮廓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雄浑而壮观,山顶上残留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山脉两侧,是广袤的平原和丘陵,田野被整齐地划分成一块块绿色和黄色的棋盘,其间点缀着红色的屋顶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罗马尼亚,这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国家,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其祖先为达契亚人,早在公元前70年至44年,就建立了达契亚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多个公国的分立与合并,16世纪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1859年,瓦拉几亚公国和摩尔多瓦公国合并成为罗马尼亚公国,1881年建立罗马尼亚王国,1918年12月1日,特兰西瓦尼亚公国与罗马尼亚王国合并,罗马尼亚正式统一 。1947年成立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1965年,改名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1989年,罗马尼亚发生剧变。国家开始了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转型,成为东欧更著名的国家。

飞机快到终点时,机上播音员以十分悦耳的声音介绍到:亲爱的旅客,我们的航班马上就要降落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大家即将踏上巴尔干半岛北部这片传奇的土地。布加勒斯特早在古罗马时期,这里便是达契亚人放牧的草场,历经奥斯曼帝国的烽烟、奥匈帝国的统治,最终在1862年成为统一的罗马尼亚首都。如今,它以约200万常住人口、近228平方公里的规模,成为巴尔干地区举足轻重的国际化都市,也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枢纽。这座城市有典雅的建筑,独特的文化,绚丽的景色,诱人的美食。希望大家能在这里过得愉快开心。
十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在亨利·科安德国际机场。按照计划,我们将在这里进行不少于三天的考察、交流和参观。

作为中国国内的名牌大学之一,我们考察罗马尼亚的学校,首先选择了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罗马尼亚国防大学。它坐落于布加勒斯特市中,其历史可追溯至1889年,最初它以“高级战争学校”之名开启征程,历经岁月洗礼与时代变迁,数易其名。百余年时光沉淀,见证了罗马尼亚的风雨历程,也成为国家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
漫步校园,学校占地面积不是很大,却布局紧凑合理。一栋栋建筑错落有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简洁实用。校园里,不时能看到身着军装的学员,他们身姿挺拔,步伐坚定,彰显着军人的风采。学校的图书馆内藏有各种版本的军事学术著作与珍贵史料,是学员们学习知识的宝库;模拟训练中心配备有先进设备,能还原各类复杂作战场景,锻炼学员的实战能力;军事历史展厅中,陈列着不同时期的武器装备、历史文献,诉说着罗马尼亚军事发展的轨迹,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军事历史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办学经验环节,双方围绕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罗方分享了他们注重实践、培养学员领导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也介绍了国内大学在军事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成果。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让我们对国防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走出校园,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温暖而柔和。这次考察交流之行,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深刻意识到,无论国界与文化是否存在差异,但对于国防教育的重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共通的。每一所国防大学都承载着守护国家安全的使命,都会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结束在国防大的考察交流后,第二天,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总统府博物馆。总统府博物馆坐落于胜利广场的北面,与巍峨的人民宫隔街相望,它仿佛像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静静凝视着这座城市的风云变幻。
这座始建于1679年的宫殿,曾是罗马尼亚首位国王卡罗尔一世及第二位国王费尔迪南的居所。讲解员安娜身着一袭典雅的深色长裙,她的声音如同多瑙河水般清澈:“这里见证了罗马尼亚从公国到王国的蜕变,也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 当她带领我们走进签署《布加勒斯特和约》的大厅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暗红色的地毯上,仿佛历史的尘埃在光束中轻轻起舞。一战期间,正是在这里,罗马尼亚决定加入协约国,改写了国家的命运。
宫殿的规模虽不是特别宏伟,却自有一番精致。160间风格迥异的房间,融合了巴洛克、路易十四、土耳其等多种装饰风格。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宴会厅,穹顶壁画描绘着神话中的众神,镀金的烛台与水晶吊灯交相辉映;而土耳其式客厅里,繁复的马赛克地砖和丝绸帷幔,让人恍若置身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王宫。安娜轻轻抚摸着墙壁上的木质浮雕:“每一寸装饰都由罗马尼亚工匠手工打造,它们是这个国家技艺与审美的结晶。”
如今,总统府博物馆承担着双重使命:一侧是总统的办公区域,另一侧则是向公众开放的文化殿堂。这里不仅陈列着王室的珠宝、华美的服饰,还有反映罗马尼亚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物。在兵器厅,寒光凛凛的盔甲和长剑诉说着中世纪的征战;而民族服饰展中,色彩斑斓的刺绣与精致的银饰,展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安娜特别提到:“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装饰艺术沙龙,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 这种古今交融的理念,在这座博物馆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总统府博物馆,虽历经了多次王朝更迭、政权变迁,但却始终以包容的姿态,守护着罗马尼亚的文化基因。安娜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感慨:“建筑可以成为权力的丰碑,也可以是文明的容器。”离开博物馆时,安娜在门口与我们道别,她的身影与宫殿的石柱融为一体。夕阳为这座古老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仿佛在诉说:真正的永恒,不在于砖石的堆砌,而在于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许。总统府博物馆,正是这样一个让过去与现在对话的地方,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罗马尼亚跳动的文化脉搏。

我们从总统博物馆出来,便步入了举世闻名的胜利广场。它坐落于城市北部,是布加勒斯特繁华与历史交织的生动注脚。广场近似圆形,规模宏大,周边六条主要马路纵横交错,人来人往,承载着城市的活力与节奏 。讲解员介绍到:“胜利广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那时它是布加勒斯特城最初的街道起点。” 19世纪,在法国设计师的精心雕琢下,这里逐渐有了如今的雏形,被赋予了浓郁的法式风情,也见证了罗马尼亚追求独立自由的艰难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是民众集会、表达爱国热情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也为胜利欢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广场又亲历了战火的洗礼,德军曾在此举行胜利游行,布加勒斯特陷入黑暗统治。最具转折性的是1989年,罗马尼亚政局动荡,广场成为了激烈冲突的中心。旧政权在这里完结,罗马尼亚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纪碑,纪念着罗马尼亚历史上的英雄和烈士。碑身上刻满了浮雕,生动地展现了罗马尼亚人民为了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如今的胜利广场,一侧是7座19世纪建造的宫殿,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巍峨耸立,历经百年沧桑,依然气势恢宏,见证着往昔贵族阶层的生活;另一侧是二战后修建的苏联模式老楼,厚实古朴,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记忆 。
漫步在胜利广场,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个广场犹如一本打开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在这里碰撞交融,曾经的战火纷飞、政治动荡已成为过去,但却始终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的和平,也激励着这个国家不断地向前发展 。

次日,我们又参观了豪华的议会宫。它坐落于迪卢阿尔沙卢伊山坡上,其84米的高度与36.5万平方米的体量,使其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忽视的坐标。这座庞然大物始于1977年大地震后的城市重建计划。建筑师安卡·佩特雷斯库带领700人团队,将新古典主义的对称美学与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熔铸进钢筋铁骨之中。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共耗用了70万吨钢材、100万立方米大理石、3500吨水晶吊灯、10万工人昼夜轮班,历经13年才得以基本完成。被世界吉尼斯纪录称为“世界第二大单体建筑”。
穿过青铜雕花大门,历史的尘埃在巨型水晶灯的光晕中缓缓沉降。可容纳3000人的议会大厅穹顶,绘制着象征民族融合的壁画;2000平方米的马赛克镶嵌画记述着《罗马尼亚的历史》,用数百万片玻璃讲述着达契亚文明的延续。如今的议会宫,既是罗马尼亚议会的办公场所,也是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所在地。2006年法语国家首脑会议的盛况,2023年“丝绸之路”国际展的雅致,都在这座建筑中留下印记。
参观完这座议会宫,也深深感到,或许真正的文明丰碑,从来都包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包容。议会宫在历史的褶皱里,既有决策者的狂想,也有建造者的智慧,而最终留存的,永远是超越时代的精神光芒。
在布加勒斯特三天的考察参观结束了,因这个国家曾发生过政治剧变,所以,记忆也特别深刻、特别难忘。这次考察也让我对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在选择发展道路时,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尊重人民的意愿。罗马尼亚的故事还在继续,我期待着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家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篇章。
(写于2025年5月29日泉城济南)
作者简介,二月梅,山东邹城人,研究生学历,山东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