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乐,乐在那份闲情。有人说:“好书仿佛人生四季,或恬淡如春,或激情似夏,或充实如秋,或静思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拨响智慧的心曲。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人生,是一种所得,是一种幸福。”于是,在春天,扯一片云霞裁衣,拽一把清风洗面,和辛弃疾一起,在豪放的田园里放飞鹧鸪,去催醒播种的犁铧;和孩子一起去观赏杜甫那两只穿上了柳树绿衣的黄鹂,并一五一十细数梦里落花;夏日里,读着“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朦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玲珑的雨滴沿着心之台阶,一点一点渗出;秋天,林语堂《秋天的况味》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丰厚;丰子恺的《秋》却喟叹人生易老,又道出了人到中年,心情渐入超脱之境的自豪感;诗人徐志摩的《印度洋上的秋思》仿佛使我听到了秋天在耳畔窃窃私语。有雪飘落的冬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成为我们可以依偎火炉的最好理由……仔细地回味着,咀嚼着,柔婉亲切的日子和细细密密的生活节奏,被深情如风的文字拂过,温暖着我,让我懂得好好珍惜这份闲情,好好咀嚼这生命的滋味。
读书乐,乐在那份享受。喜欢静谧的夜,一书在手,细细展阅,行走在那些字里行间里,情绪在意境中摇曳、波动,心中便少了一份牢骚和浮躁,多了一份娴静和思考。有时,邂逅于“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的意境中,那丝丝缕缕的情愫,调和着生命历程中的苦与甜,成为我心灵栖息的田园。有时,沉醉在“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的闲情逸趣中,悠悠书香,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一个本我的世界,让生命尽情地享受一次次美丽的感动。有时,合上书,闭上眼睛,勃拉姆斯的激情,海明威的深沉,查拉斯图拉的精辟,泰戈尔的清丽柔婉,象是一片悠悠的云,舒缓地飘着,或者象一片管弦的震颤,或者象微微启开的莲,一瓣一瓣地绽放。尤其喜欢周末,倦卧床头,思绪追随铁马冰河,重温秦时明月汉时关,大汉王朝的雄风,唐帝国的青春活力,清明上河图的丰满与兴盛,晚清失落的悲歌,……精彩处,纵横捭阖,忍不住指点江山;伤心时,止不住产生“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失落;激愤处,禁不住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每一次思潮中的喜悦、感份、失落、惆怅都隐隐约约地闪烁在生命的一隅,一如天空中的星星,在候一缕轻柔月华的心灵之约。
读书乐,乐在那份发现。有人说,你在读书,书也在读你;人在挑书,书也在挑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过程。读书不仅仅讲求数量和速度,更应在读透上下功夫。唯有读透,才有助于消化与吸收,才可能会有所发现。欣赏《飘》,为郝思佳和白瑞德的真情而动心;翻开《汤姆叔叔的小屋》,则愤愤不平于黑人的悲惨遭遇;读《红与黑》,又为于连在黑暗社会中的堕落而惋惜。读沈从文的《边城》,像是在听一曲山歌,看一幅山水倒映的湘西风景;读池莉的《熬至滴水成珠》,感觉到一种光明,简单,敦厚与宁静的意境。读一部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某些哲理,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心灵仿佛逃脱了尘世的羁绊,融入了山野的空灵,拥有了一种云水悠悠的心情,像是在清风绿草蓝天下和故友共叙彼此心话。同样是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有人爱“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有人爱“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有人爱“花间一壶酒”,其实你的喜爱也就包含了你的发现。在喜欢的风和日丽或细雨朦胧中发现春风得意亦或落魄天涯,在欣赏中去品味风云际会,神思千里,悠悠然便情不自禁地陶醉在自己的发现里。
有人把品茶的第一口称之为“润喉”,把第二口称之为“留香”,把第三口称之为“随意”。品好书也一样。要反复诵读,每读一次都能得到一次升华,每一次的感觉也都不同。但书与茶之别就在于,杯中的茶越品越淡,而手中的书则愈品愈浓。读书带来的闲情逸致,带来的享受和发现,其乐也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