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青春,我快乐。作为老师,一年四季和这些正在蓬蓬勃勃成长的弟子相伴,他们活跃新奇的思维、指点江山的勇气和使不完的青春活力,总是源源不断地汇入我的心田,使我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即使弟子中偶有一两个“偷采白莲回,不知藏踪迹”或“溪头卧剥莲蓬”的“最喜幼儿”,也因为他们的童趣、天真而陶陶然接受他们。有同事开玩笑地叫我“老小孩”、“老顽童”,我也乐于接受这样的称谓。因为有了年轻的心态,自然也就拥有了旺盛的活力,自己将不被摈弃于时代之外,也不会被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划入老年一族。难怪李吉林老师说“我多么喜欢自己永远像儿童”,教育在线上那个光屁股的“李镇西”说“不愿长大”。在一位昵称“开心果”的教师的博客里读到这样的文字:“整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始终保持那颗年轻纯真的心灵,始终保持让人心动的风韵。所以,教师一生如花。”与不能作假的青春学生为伴,与永不凋谢的青春思想为舞,安能不快乐?
我知足,我快乐。作为教师,生活虽有些清贫甚至寒酸,既没有大款们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没有前呼后拥权贵们的风光,更没有明星们掌声如潮的祝福,但可以独享其他任何行业也体味不到的本真。课间时分,听孩子们抑扬顿挫平平仄仄吟诵经典篇章,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或看金童玉女们三一堆五个一团快乐嬉戏,有时,忍不住童心大发,也欣欣然加入其中,一起嬉闹;入夜,亮一盏台灯,批阅弟子们的习作,每遇到可圈可点之处,总会忍不住大声地读出来,尽管没有听众;暇时,哦吟几句华章,构思几篇小文,欣赏几曲金曲。正所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焉能不快乐?
我读书,我快乐。一本精采的书就是一片宁静的港湾,一段优雅的文字宛如一曲田园牧歌,就是片刻难得的逍遥与享受,无论经典的沉韵还是文史的浪漫,我都能从中领略到一种欢悦。有时,邂逅于“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的意境中,那丝丝缕缕的情愫,调和着生命历程中的苦与甜,成为我心灵栖息的田园。有时,沉醉在“心安茅屋稳,情定菜羹香”的闲情逸趣中,悠悠书香,消解了尘世的喧哗与浮躁,还一个本我的世界,让生命尽情地享受一次次美丽的感动。有时,合上书,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历史或强悍与纤弱的脉搏,岁月或风流或黯淡的时光,人生或激越或忧伤的历程,那些或温暖或睿智的文字,像一幅幅舒展的画卷,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古诗云:“书自心灵深处香,月从峰峦缺处明”“此乐只应书上有,别有天地非人间”,有何不快乐?
我体味,我快乐。每天,穿行在学生中,驻足于讲台上,就会有不少“意外”的发现、惊喜和快乐。教师节那天,教室的窗台上多了一盆兰花,那髙贵、雅淡、志远的清香,让我心里一阵感动。原来是一个家里经营鲜花生意的学生无私奉献的;一日,因感冒嗓子发哑,从此,讲桌上多了一个保温杯,还有许多的胖大海;一女生的母亲生病住院了,班里的女同学利用双休日轮番护理,悉心照料。原来孩子们的心灵是这那么美好!那个曾经是全班有名的“差生”,竟在午休时带领几个同学在清理卫生区的垃圾和花坛内的杂草,颗颗汗珠沁在脸上也全然不顾,让我感到一阵的惊喜,心里乐滋滋的……是呀,“看小学生天天长大来,从没有知识,变为有知识,如同一颗种子的由萌发而生枝叶,而看他开花,看他成熟,这里有极大的快乐(陶行知语)”。一生如斯,夫复何求?
我追求,我快乐。从为师那天起,便以“教好学生”为最大的责任,决不做误人子弟的庸师。为此,传道、授业、解惑,事事精雕细镂;言谈、神情、举止,样样润物无声;责任、关爱、博学,样样不敢或缺。有人说“没有追求的生命是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时下不是提倡做一个“学者型”、“研究型”教师吗?我不敢妄称“学者”,但让那些风华正茂的弟子们认为我是饱学之士、道德君子,能够称职地做他们的老师还是可以的。如此,学生怎么不会爱戴、尊敬?行走在学生们敬重、热爱、钦佩的目光中,不亦快哉?
美国著名的《幸福》杂志曾问卷过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你会做什么?90%以上的人众口一词:不想做现在的自己。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我一定还会选择做一个老师。因为只要用心去做,这里有一片永远让我快乐的生动的风景。 (网图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