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开《诗经》的一页,如品一杯香茗。其中的悠长与醇厚,蕴含在古色古香的词句里,一如清风拂面,惬意舒服;或如微凉的雨,沁人心脾。那绿的卷耳,红的桃花,如展开的一长卷画廊,一朵挨一朵、一片连一片地蔓延着并盛开着。而“桑者闲闲”“鹿鸣呦呦”的优美自然生态,更引起现代人的无限想象和向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率真,在《诗经》里比比皆是。
教育学者张文质说:“所有阅读的快乐,只有从阅读中慢慢培植起来,所有精神细节的体验,都是一种慢功夫,只能从一个又一个的句子、一个又一个词开始。”读《瓦尔登湖》,当读到“植物一跃而起,花朵怒放,和风吹拂……”这富有张力的文字,脑海里一下子便联想到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千古名句,这也就不难理解梭罗所说“人类的生命即使绝灭,也绝灭不了根,那根上仍能茁生绿色的草叶,至于永恒”了。
每到遇到自己心仪的文字,就像遇到了一个倾心畅谈、推心置腹的知己。作者所表达的,仿佛就是埋藏在自己心底多年的话儿。读之,灵魂摇曳,情投意合。那些文字,或忧郁,或明亮,或沉静,或飞扬,或犀利,或温暖,或理性,或唯美。每当此时,就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速度,生怕这一阅读快感和美感很快就过去了。
苏东坡在《赤壁赋》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一种何等的从容与旷达!大自然的每一种语言,在此时都变成了对生命“色、声、味、触”的感知,正如蒋勋在《品味四讲》中所诠释的那样:“这些大自然的美,是不用一分钱买的,你甚至可以不用去画廊,不用去博物馆,不用去赶音乐会、赶表演。”这一切的视觉、听觉的美好与享受,均蕴含于书香中,均蕴含在这各美其美的文字中。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每次吟诵起湖北儒医熊伯伊的这首《四季读书歌》时,心内便津津地有一种春风荡漾绿波起伏的感觉。那种对读书的渴望也随之油然而生,随手执书一卷,踏青郊外,田边溪头,席地而坐,任凭野草浸染一身馨香,一同沉醉于这生机盎然的春光里。渐渐地,就会发现,读着读着,眼里的草儿开始葱绿茂盛;读着读着,身边的花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读着读着,蝴蝶飞来了,舒展着翅膀在草丛间翩翩起舞,在花香里追逐嬉闹,连落叶也泛着生命的勃勃气息。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恰如刘禹锡《秋词》中所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书味可人甘如饴。读书,遇见最美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