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民族文化宫、中国博物馆协会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青年学术研讨会在民族文化宫举办。本届研讨会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变革与传承:青年视角下的民族博物馆创新之路”为主题,来自北京、内蒙古、湖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青年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民族文化宫有关负责同志,中国博协民博专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陶颖,中国博协民博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伊利贵,中国博协民博专委会副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罗吉华,中国博协民博专委会副秘书长、广西民族博物馆副馆长刘创举、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研究馆员辛宇玲等相关领导、专家及全国文博青年学者等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博协民博专委会副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副馆长崔德志主持。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主会场设在民族文化宫。

本届研讨会围绕会议主题,设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博物馆理论与实践”“AI技术下的博物馆发展路径”“文旅融合下民族地区博物馆发展路径”等议题。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赵澄澄,广西民族博物馆马卫红,云南民族博物馆程晓丹、黄滢丹,广西民族博物馆褚楚,内蒙古通辽市文博院于小德,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马丽亚,湖北恩施州博物馆杨欣,民族团结杂志社魏来,中南民族大学陈瑞德10位青年学者聚焦前沿领域,分享研究成果。

青年学者进行发言展示
学术评议环节,辛宇玲与罗吉华先后作深度点评。辛宇玲高度肯定青年学者的跨学科探索,认为赵澄澄的研究“为数字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褚楚的参与式策展“为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马卫红在研究中“通过纹饰解析、习俗考辨与空间分布,揭示寿文化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程晓丹“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交叉方法,剖析了云南农具与中原技术的同源性,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了微观实证案例”,黄滢丹“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民族主题展览结合,为博物馆教育的沉浸式传播提供创新范式”。最后期待青年学者继续以“问题导向”引领学术创新,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平衡中,成为文明对话的主动发起者与未来博物馆生态系统的建构者。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研究馆员辛宇玲进行学术评议
罗吉华则从实践维度出发,强调于小德对清代公主碑刻的研究“用生动例证阐释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血脉相融和情感相亲”,马丽亚“以贵州铜仁万山朱砂矿为个案,挖掘了因沙相聚,开采贸易等方面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展现了博物馆力量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实践成就”,杨欣对恩施州博物馆的个案研究“展现了青年文博人对博物馆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思考”,魏来“以媒体人的角度探讨了当前博物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创新叙事体系,视野宏阔”,陈瑞德作为本届研讨会最年轻的发言人“关注了博物馆在适老化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通过调研分析了老年观众的核心痛点,以及如何改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展现了作者在社会变革中的人文关怀”。最后提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博青年力量应努力在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系统、理论体系并转化为更有力量的话语体系上下功夫。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罗吉华进行学术评议
会议最后,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陶颖作总结讲话。她表示,本届研讨会 “在参与广度、研究维度和主旨高度上实现了新突破”,青年学者的成果“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又聚焦数字化、适老化等新业态,展现了学术创新与现实关怀的深度结合”。她强调,“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青年文博人需将研讨成果转化为实践动能,“在树立正确民族观上格外坚定,在做增进‘共同性’工作上格外坚定,在发挥‘铸牢’尖刀班作用上格外坚定。”
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秘书长陶颖作总结讲话
随着陶颖宣布研讨会圆满结束,这场汇聚全国文博青年智慧的学术盛宴落下帷幕。未来,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将继续搭建交流平台,推动青年力量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变革与传承中勇担使命,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