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探讨A1与产城人文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主办、绍兴市科技局承办的2025年智江南论坛5月15日在绍兴举行。会议邀请全国科技情报、科技发展战略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到会交流研讨。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等四位著名专家作主旨演讲,分论坛邀请全国不同领域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聚力AI赋能发展 助推产城人文融合”作主题分享。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应邀作《人工智能赋能千年文脉:绍兴产城人文融合的破题之道》演讲,现予分享。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2025“智江南”论坛,与大家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之道。分享三个思考:AI时代如何实现文化的创新转化?文化如何反哺科技发展?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如何走出一条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之路。

一、AI时代的文化创新转化:从“数字李生”到“精神共鸣”
当下,人工智能正以“技术革命者”的姿态重塑人类文明。面对这场变革,文化传承既面临挑战,更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AI语境下的文化转化,在于用A1激活传统基因,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绍兴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常讲:绍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绍兴的文化对中华文化具有型塑意义;绍兴是浙江的“罗马”。如果讲“绍兴简史”,可记住五个方面:1、“尧舜禹并非传说”,绍兴关于尧舜禹的遗存遗迹、故事传说或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多点说。2、越国奠定绍兴文化的底色(胆剑精神、稽中越国考古遗址)。3、“衣冠南渡”深刻塑造了绍兴的文化基因,也构建了绍兴的“名士生活方式”。4、南宋再次将绍兴推向顶峰。5、近现代,绍兴名人辈出,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绍兴河桥古镇
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通过“文化数字孪生”新模式实现创新转化,是我们这代人孜孜不倦的目标和追求。近年来,绍兴已做了一些实践,如通过三维激光扫描、AI图像修复技术,对兰亭碑刻、古纤道、青藤书屋等文化遗产进行建模,构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数字文脉”;再如游客戴上AR眼镜,便能与王羲之共赏曲水流觞,随徐渭泼墨挥毫等等。
而“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则是我们未来实现文化转化创新的途径之一,作为该协同中心的成员,简要介绍一下它的情况:该中心是浙江省的重大科研平台,由绍兴文理学院协同相企业共同组建,立足人工智能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内在关联,在五大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一是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AI技术开发,努力在“AI驱动的智能保护系统”上取得技术突破;二是将古城、古镇发展数字化、保护智能化、体验多元化相结合,开发建设“古城镇智慧平台系统”;三是运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好浙东运河,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四是运用编年系的信息平台,动态展现浙江文化名人行迹;五是通过全新沉浸体验,实现智能交互技术与文化遗产交汇融合,促进浙江文旅融合发展。

中心的发展目标是:以打造文化遗产AI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浙江样板为目标,以文化遗产的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为中心,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立足浙江,引领全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联合前沿科技公司、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文博单位、文旅企业等单位,构建“人工智能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协同创新平台与学科交叉融合体系。
这种平台协同与学科交叉,可更深层次地实现文化的创新转化,如可用AI挖掘文化符号背后的精神价值,将越地“胆剑精神”“知行合一”等思想提炼为可计算的逻辑模型,赋能现代城市治理与产业创新。当AI读懂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当算法理解绍兴师爷“经世致用”的务实智慧,技术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传承的使者。

二、文化滋养科技:从“历史基因“到“创新算法”
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是产城人文融合的关键。文化不是科技的背景板,而是科技创新的“源代码”。

从宋代至今,绍兴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科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关系,绍兴的文化基因不仅滋养了传统产业的传承与创新,更在现代科技发展中提供了思维启发和实践路径。
浙江特立宙动画有限公司正在谋划一部大型汉字动画。他们通过对汉字的解构,仅用横竖撇捺点折钩七种笔画,构建庞大丰富体系,发现其简洁性举世无双。字形与意义紧密相连,比英文复杂拼写记忆模式,极大减轻认知负担。

浙江特立宙动画有限公司
汉字先进性是古老中华文明伟大创举,且非孤立唯一。如中华中医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为精髓,借自然疗法护健康,此外四大发明对人类巨大贡献,造纸术与当今,像Deepseek这类基于汉字构建的成果,在人工智能领域展现高效通人性,见证古老文明的先进行无处不在。
从传统医学到伟大发明,再到前沿科技,中华民族先进性多面彰显,汉字始终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键纽带,承载延续华夏文明。

特立宙一部以汉字为核心的动画,围绕笔画“小精灵”展开,结合小学语文教材生字引出典故与精神助力中外孩子轻松学汉字。秉持“懂汉字通古今,得汉字行天下”理念,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自信,引领世界文明迈向新征程。
绍兴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一一王充的“唯物求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蔡元培的“兼容并包”,这些思想早已融入城市的创新基因。今天的绍兴,正将这种基因注入AI发展:“胆剑精神”驱动硬核科技攻关:“师爷智慧”优化AI伦理框架;“诗路文化”启发人机交互设计,让科技产品更具东方人文温度。文化不是科技的装饰品,而是为其提供价值导向、思维范式与创新灵感的“母体”。正如乔布斯所说:“科技要与人文结合,才能产生让心灵共鸣的结果。”

绍兴王阳明纪念馆
三、绍兴路径:构建“AI+文脉”产城融合生态
绍兴的产城人文融合之路,必须走出一条“以文脉塑魂、以科技赋能、以产城载道”的特色路径。未来,期待有更多的科技公司能与绍兴融合,在打造“智能文都”数字基座:集成2500年历史数据、10万件文物数字资产,形成越文化数据库。开发“AI文化管家”,为古城保护、旅游服务、文创开发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构建“科艺共生”产业矩阵,培育“数字文创新物种”,创建“人文型AI”伦理试验区,为社会贡献兼顾效率与人文的算法解决方案。

绍兴迪荡新城
站在大禹治水的会稽山麓,回望古越先民“刻木为舟、铸铜为剑”的创新史诗,我们更能理解:人工智能不是历史的终结者,而是文明演进的新火种。当算法与青石板巷相遇,当数据流与鉴湖水交融,绍兴正以“数字孪生”传承历史,以“文化算法”启迪未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让我们携手推动A1与人文的知行合一,共同书写产城人文融合的绍兴答卷!

会稽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