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节小学科学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谈论一个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哪个先迎来黎明?
孩子们转动地球仪,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两三通发言之后,一个穿灰夹克的孩子举手说了一段有些含混的话:“我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是先迎来黎明的。(地球)没转到一边的时候,另外一边就不是(向着)太阳了,而另外一边转过来它又变成向着太阳了。它又成了第一个。又转了一回后,反方向那边又迎来了。最开始他是它是第一次,这回也是第一次。每一个都最先迎来黎明。”他的回答没有得到老师的任何反应,因为老师要的标准答案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在点评的时候,校长对这位授课老师说:“听孩子们说话,是你要学的。有时候孩子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是有一个不和谐的音,可有时候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恰巧是超越了本节课目标的‘真懂’的信号”。
有偶无独。一位老师在举行公开,正讲到《乌鸦喝水》这篇文章精彩处:聪明的乌鸦终于喝到了水。全班同学都在竭尽全力地用最美的词语赞美乌鸦的聪明。正当老师为这节课的成功庆幸和满意时,突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并有些激动地说:“老师,这只乌鸦不可能喝到水!”授课老师顿时心里“咯噔”一下,同时也很好奇,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一看时间,还有几分钟就下课了,而预设的最后一个环节还没讲,于是,授课教师对孩子说:“哦,是吗?那请你下课后给老师讲讲乌鸦喝不到水的理由,好吗?”这个孩子并未停下来,坚持说:“老师,我仔细想过了,书上说瓶子里的水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往瓶子里丢石子,水是漫不上来的。”这次,授课老师没有打断他,而是鼓励他:“有意思,继续说。”他一听,更来劲了:“真的,老师,不信,我可以马上做个实验给你看。”于是,孩子们找了一个学生带的矿泉水瓶,里面装了不到小半瓶水,然后往瓶里丢下小石块,石子几乎塞满了瓶子,可水却没有漫上来。孩子们恍然大悟,想要水漫上来,跟水位也有关系,瓶里的水不能太少,否则是漫不上来的。
我不由得对这个孩子的坚持多了几分赞许,也为这位老师给孩子“留个了点陈述完的时间”多了份敬意。
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学的目标是理解学生想法的本质”。也许在这些孩子的“杂音”中蕴含着他们深深的思考、蕴含着创造的火花。
2013年8月,上海纽约大学举行首届新生入学仪式,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在讲话中指出“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他主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就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答案,“我们会教你们怎样发表精深独到的见解,同时,你们也会看到别人用同样精深、同样独到的方式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学会选择答案,“让你们了解选择某一种答案所产生的结果,最终让你们学会如何去作选择并承担后果。”而关键之点在于,学会分析问题、寻找答案的思想方法,通过深思熟虑,诚实和严密的思维作出符合实际的回答。
因此,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无论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听听孩子们发出的“杂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