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连载(十五)
作者:张坚
贤惠的岳母大人
今逢清明倍思亲,缅怀岳母泪湿襟。眼望墓碑藏身影,献上美酒无人饮。
农历甲辰之年的清明节,踏着杂草丛生的绿地,进入陵园,为岳母大人祭祀扫墓。眼望墓前的石碑,两旁青翠挺拔的柏树,我不由得心魂牵动,双目潸泪,面前似乎闪现着她老人家生前忙碌的身影在走动,看到她见人谦和,谈笑生风的慈祥面孔,见到她舍得待客,捧出香喷可口的农家菜肴,更有那疼爱子孙的一举一动,使我顿生联念、感恩之情。
我的岳母,出生在离长武县城五里之遥的黄家塔村一大户人家,儿时缠过脚,受过传统的家庭教育,培养成温良的性格,贤淑的品德,勤劳的作风。她深明事理,听从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并不嫌弃那个贫寒的婆家,忠贞于善良勤朴的丈夫,不怕受苦受累,远离父母亲人,背井离乡,随从岳父到异地谋生。到异地她和岳父千辛万苦,同心协力营造新的“窝巢”,岳父主外,她主内,岳父绱鞋,她宁麻,岳父有事她出谋。穷而有志,虽苦也甜,温馨和谐。由于劳累过度,多受风寒,患上了手足麻木症。但他坚毅刚强,带着病痛,劳作不息,打理家务,支撑着半面之天,堪称贤妻良母。
人际关系是处世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由故乡到异地,人际关系更为重要。他懂得这个道理,到了南宁村,他坚持“诚善待人,以理处事”的原则,持以“舍得就有得,舍的越多,得的越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给我一升,我送人一斗”的理念,村里人有难,尽力帮。有人借啥,慷慨给,谁人来家热情接待,给吃给喝,村里人的红白喜事,都给上礼。就是这样,他和村里的人们相处的十分融洽,尤其是和同龄上下的妇女们相处得亲如姐妹,情同一家。村里人都说她心眼好,待人好,处事好,都很敬佩她,爱戴她。
“父爱如山,母慈似海”,她和岳父一样,一生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儿女身上,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她受尽艰难,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哺乳喂食,“舐犊护子”,把六个儿女,一尺五寸,抓养成长大。后来又以谆谆之导,苦口婆心给儿女们讲说如何做人的道理,教育培养他们成人。她和岳父一样,非常重视儿女的婚姻大事,慎之又慎,力求称心如意。她爱儿女,更爱孙子,到老来“小车不倒尽管推”,用瘦弱而带病的身躯,经管孙儿孙女,操劳家务,为儿女减轻负担,实现了“四世同堂”,家业有兴。
她老人家秉性豁达、乐观、大度、心态好,这是他战胜疾病,克服困难的唯一支柱。她常说:“人在世上,谁都有个七灾八难,凡事都要想得通,放得开。人活着就要有精神,精神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她一生虽有过这样那样的病痛,但很少进过医院,都是靠着精神战胜了疾病,这也是她苦中作乐,健康长寿的“秘诀”。尽管如此,但到她93岁高寿之际,一个晚上,他正在和儿女谈笑风生,高兴至极,突发脑梗,跌倒在地,抢救无效,不觉痛苦,溘然离世,寿终正寝。这也是他积德好善的缘故。但遗憾的是,老人家走得太突然了,临终没说一句话,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儿女们痛哭疾首,再也不能和她老人家叙谈心语,再也不能在她堂前侍奉尽孝了。
“母逝音容在,人亡影永存”,她一生贤惠淑德,刚强慈善,大度乐观,勤劳刻苦的精神,永留芳名,誉满乡邻。她的美德、风范和精神,我们将永远继承和发扬下去。她的教诲和希望,我们铭刻在心,并践诸于行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为家门争荣添彩。
岳母大人,我们永远不忘你养育之恩,教导之功,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愿岳母大人含笑九泉,并护佑子孙平安幸福。
2024年清明节
作者简介:
张 坚,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人,1937年10月生,中共党员,1955年5月参加工作,1997年12月退休。先后在乡政府、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革委会生产组、山区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区划办、农村改革试验办等部门及建陵公社任职工作。当选过县党代表、人大代表、第五届县委候补委员。在岗期间,贯以清正勤奋,忠党敬业,求真务实,不鹜虚声。退休后,本色不改,勤劳不息,建园务果,看书习文,所著《心路历程》《乡土情》两本书被连载发表在全国《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可百度查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