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齐国手造(二)
齐国出土的水晶丶玛瑙“瑗”鉴赏
魏传来(山东淄博)

瑗,古代玉器名,同璧丶环一样,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丶被誉为中国辞书之祖的《尔雅》在《释器》一节中是这样说的:“肉倍于好谓之璧,好倍于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是指玉器的实体部分,“好”是指玉器的中空部分。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实体部分尺寸超过孔径的称壁,孔径尺寸比实体部分大的称瑗,实体部分尺寸和孔径相等的就称环。

玉器专家周南泉先生在《试论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一文中证实,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玉环、玉瑗上有墨书文字写名,表示瑗与环的区别,与《尔雅•释器》一致(见《考古与文物》1985年5期)。
从近年各地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古人在制作这种片状圆形玉器时,对孔径与器体的比例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今天我们习惯上把宽边小口径的圆片状器统称作璧,而窄边大口径的统称为环,一般很少用“瑗”这一名称了。

但玉瑗的历史却非常悠久,而且其用途及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首先,玉瑗是一种地位高者召见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时凡天子召见诸侯,诸侯召见卿大夫的时候,都会命人拿着玉瑗,以为凭证。被召见者见到使者带来的玉瑗,便要立刻赶到召见者身旁听命。故荀子说:“召人以瑗”。另外,瑗同援义,其孔大,便于二人抓握相援。如《说文》在述及君王上台阶时,为免失坠,故手执玉瑗的一边,引导者则执另一边。
作为人类早期的玉器艺术品,玉瑗的形式和风格不断演变。齐地早期的玉瑗多为扁圆体,后来肉部中央加厚,两边变薄,逐渐变化为剖面如菱形的“斜棱瑗”了。其功能也逐渐演化为身体的佩饰组件和装饰品了。

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春秋成为五霸之首,战国又是七雄之一,与西秦并称东西二帝,是千乘之国。其国势强盛,实力雄厚,为东方泱泱大国。近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齐国是一个盛产和广泛使用水玉(水晶)和赤玉(玛瑙)的国度。
齐国从春秋时代开始依靠商业作为国家战略而崛起,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商业所带动的手工产业使齐都临淄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三大首都之首,冶金丶纺织丶造车丶做陶丶制玉(水晶玛瑙)丶铸镜等手工业十分发达。《战国策•齐策一》记载了当时的齐都盛景:“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志高气扬”的齐人,饰戴的组佩是一种全新的装饰形式,而且“玉”的材质完全以水晶丶玛瑙代替。他们不喜欢西周杂佩中那些富有情趣的兔子丶蚕蛹等动物玉件,而是以水晶丶玛瑙材质的璧、瑗、环、竹节形管丶扣形珠丶珩丶觿这些抽象的形制组成。而且表面不再做工,没有纹饰。但线条简洁,色彩冷峻,纹理鲜亮,光泽强烈、声响悦耳,整体呈现出一种宝气俊朗的效果,确与其它材质的玉器有所不同。
在这些组佩件中,以齐国的素面斜棱瑗最为典型,发现的数量也最多。这类佩瑗断面近似于菱形,双面有平台,打磨光素;内外边缘部分均以倒棱方式进行磨制,里缘斜坡大多不规则,但外缘斜坡都起边棱,且极为规整,这种琢磨出锋利边棱的工艺在齐国时期非常盛行。
齐地出土的瑗的表面不加任何纹饰,以“材质之莹润、斑斓和加工精整见长”(傅忠谟语)。

在科学发掘的19座山东临淄战国齐墓中,虽然这些墓全部都被盗掘过,但在残存器物中,水晶玛瑙瑗仍然多达326件。(另据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发掘报告,一坑也出土玛瑙瑗234件)。
大型、结构匹配繁杂的水晶玛瑙玉器组佩,在当时的齐国极为盛行,是王公贵族们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战国成书的《国语·周语中》:“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步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诗经《毛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来,杂佩以赠之”,杂佩就是组佩。毛苌注:“杂佩者,珩、璜、琚、冲牙之类”,解释了组佩的构成方式。

这些色彩冷艳,工艺精湛的瑗和其它各式小组件以富于变化的节奏穿成几列纵队,系于直径最大的一个水晶或玛瑙瑗上。悬挂在齐国贵族甚至是新近被国君重用的士人丶或者更可能是在商业中兴起的富商巨贾的胸部。地位越高者,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种佩玉方法是当时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反映的是一种多样而有序的“礼”制观念。这种组佩既有礼玉的性质,同时也与当时齐国贵族间所喜好的仪态和气派有关。身份越高,走路步子越小;组佩越多、越长、越复杂,走得越慢,显得风度越出众。故当时有“改步改玉”、“改玉改行”的说法。

可以想象,身着瑰丽无比、光彩夺目的各种水晶玛瑙玉串饰和佩饰,全身上下闪烁着迷人的珠光宝气,行走时缓缓的有节奏的趾高气昂的步履,叮叮当当悦耳的声响伴随着矜持高贵的身姿,应正是齐国王侯贵族们当时奢华生活的写照。
这些穿越了几千年,远古齐国贵族气息所带来的璀璨迷离,令人神往。

瑗在组佩中的主要作用应是作为挈领和尾结。但也有另外,据最近在河南安阳林州科学发掘的284号战国墓中,则发现将水晶瑗枕在墓主人头下(見上图)。在河南辉县赵固区第一号战国墓曾出土一件斜棱玛瑙瑗,则出在人体骨架之右臂旁。

由于水晶、玛瑙的摩氏硬度在7左右,属于硬玉范畴。在几千年前工具落后的年代,一般很难将水晶、玛瑙像软玉一样精雕细琢。煌煌齐国手造,能够将如此硬度的水晶、玛瑙切割成型、打磨成器,实在是也堪称“神技”了!
2025.5.21.于淄博张店海泉澹庐书屋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