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我想,用月光来比喻读书之后的感悟,张潮曾经读过的书上一定会落满了皎洁的月光吧。
书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尤其是翻开自己心仪的书籍时,那带有墨香的书宛若照耀和引导我前行的一片月光,仿佛清风拂眉,流泉入骨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内心逐渐澄澈、丰盈起来。
追随着书香的脚步,我们不仅可以走进轮回的四季,欣赏空谷幽兰或月落乌啼,还可以唤醒心灵深处那最温馨、最温暖的份回忆,触动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读《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虽历经千年,依旧让人如痴如醉;品《逍遥游》,仍为“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跃动;听《春江花月夜》,掬水月在手,弄花香已满;少年时不解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自己成家后终于明白和体会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牵挂。一本书,乃至一首诗、一阙词,就像一面镜子,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找到了情感的寄托和宣泄的出口。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本好书,宛若浩瀚的天际,令人着迷,令人流连忘返;一本好书,又像一曲经典的乐章,感人肺腑,荡气回肠。读到会心处,唇齿留香,回味无穷。难怪有人说,屈原的歌散发着芝兰之气,陶潜的诗绽放着菊桂之幽,周敦颐的文飘溢着荷之清香,李清照的词蕴藉着梅之冷香……书以它独特的气息吸引着志趣相投的人。
我重读最多的书是《瓦尔登湖》,走进梭罗所呈现的寂寞、恬静、智慧的自然之境,湖、春天、黎明、冬天的夜晚……我仿佛闻到了那片树林的青涩气,看到了那片湖水波光冷静,还有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在清潋的湖水里嬉戏的野鸭子,盛开的野蔷薇,以及在白桦树上唱歌的红眉鸟,无边的落叶……这不仅让我想起俄国诗人巴拉丁斯基赞美歌德的诗句:“他能看懂布满星辰的书卷,他能同海浪对话。”这就不难理解译者徐迟先生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健康的书,到它的人会汲取到一股向上的精神。
喜欢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在世俗庸碌的生活里,听到内心来自灵魂的呼唤,终于不顾一切放弃稳定的工作,为了理想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深陷贫寒却依旧坚守自己的初心。每次读完,都会有一种感动和激动的复杂情绪涌进我的心房。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有人在看过这本书后如此评论道。我想,如果此时在深夜,窗外的月色一定会格外的皎洁明亮,再细细地咀嚼这句评论,我会情不自禁地欣然神往,整个人仿佛从尘俗里跳了出来,暂别喧嚣与迷茫,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纯粹,回归宁静,回归天然和本真。就像一位爱书人所感悟到的:“在暖黄的灯光下,啜着醇香的咖啡,眼前浮光掠影的每一页,都仿佛有时间流逝的细碎声音相伴。每一颗渴望片刻安宁的心,都会在这里得到满足。”
李丹崖在《阅读越明白》一文中写道:“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被粗俗磨平了性格的棱角,不知不觉中在意志的天空堕落了,能够带给我们堕落抗体的,有且只有阅读。”作者还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诉世人:阅读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宁静,是闲暇时光里能够与真实自我对话的最好方式,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取,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会让我们遇见最好的自己。恰如日本作家鹤见祐辅对书的感恩之心:“寂寞的深夜,干游子之血泪;凄清的早晨,温老人的胸怀。日暮穷途之日,给予生机;心灰意冷之际,鼓舞以勇气。于傲慢的情感中,唤起谦虚的冲怀;于彷徨歧路之时,使归返于康庄。这些都是读书的恩惠。花晨月夕,旭日皓皓之朝,飞雪霏霏之夕,无论怎么的时候,没有不适宜浏览卷籍的。书本诚然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如今,那些夹在书页里的月光,早已渗透进我的生命,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记忆中有关读书的最美丽的画面,就是独自一个在柔和的灯下夜读时,窗外有一轮澄澈的月静静相伴。此时,仿佛自己一身皎洁,心里溢满暖暖的幸福。那些千年不变的虫声、鸟鸣、落雪、竹风,空灵,寂美,幽微,深情款款地旖旎在书页里,在耳边轻轻地回旋;野径、峰峦、云树、禅意,在圆润、皎洁、灵透的月光下,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纯粹的思想,为祥和的夜,更增添了一份丰富的想象。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个这样一个美妙的比喻:一个人在空气清新的森林或海边散步,如果这时突然从远方传来柔和的、悠长的钟声,一下子,这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感受就得到了提升和升华。我想,读书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或许就是那远处的钟声。
尤喜欢“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这幅对联,也常常想起大师李叔同“有字的破书也是好的”这句话。
有书为伴,有月相随,那种感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