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祥(江月),1944年生。倾心国学,尤爱丹青。国家一级书画师,中国一线画家。现任内蒙古乌海市美协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城乌海院士。历任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名誉主席,山东东方美术研究所高级艺术顾问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多种名誉职务。从艺60年,频繁参展获奖,作品入典入册颇多。获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作品先后出国在比利时更特国际艺博会,卢浮宫,圣彼得堡等地展出。一些创新品牌作品2022年在全国两会作为献礼和重点推荐艺术家出版专刊。个人艺术专著主要出版有《李福祥中国画集》,《山水集一一水化技法简析》,《中国丝徟大红袍李福祥卷》,《李福祥人生艺术三部曲》等。 《艺术成就》主要艺术成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立“水化山水画”新技法,对传统画法有所突破。2011年荣获国家文化部“中国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贡献奖”。2018年其研究课题论文“勇于创新与突破一谈水化山水画的探索”由国家立项,结项,获国家最新艺术科研二等奖。这是艺术家一生最伟大的成就:创新发展,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以上均有国家颁证和奖状)。
墨渖淋漓参造化 境生象外得新机
——记著名画家李福祥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成为文人抒怀寄情的艺术载体,其根本在于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一美学境界的深刻把握。因此纵观中国绘画史,就可以发现,真正的山水大家从不拘泥于对自然形貌的简单摹写,而是通过笔墨构筑起一个融汇心性与哲思的意境世界。正如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而这种超越具象的艺术追求,在当今著名山水画家李福祥先生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观李福祥先生的山水作品,可见他追求的是一种心源外化的情景山水,当然,笔下所绘山水众幅,也绝不是千篇一律的表现,而是都具有着不同水墨风格的外貌,是谓各具其境。诸如浑姿浓厚的奇雄之势,氤氲淋漓的险峻之态,都是能在笔墨的虚实浓淡中得以彰显。此正如古人所言画论:“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拘旧稿。若于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这是李福祥先生的得悟真诠,也是他从艺以来始终恪守的论道之证。
从中国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山水的皴法是表现山水的基础,对于这些,李福祥先生自然也是了然于心。但作为新时代山水画家,久久摹取自然不是立意之道,惟有“笔墨当随时代”,方才是正道。当然,这并不代表是要抛弃传统,而是对传统加以变化,就像李福祥先生的山水笔墨,从中你所能看到的,绝不是一家一派的笔墨风格,而是属于化古今用的集众之境。就比如这幅《高山仰止》,底蕴始终还是中国文人画"以形传韵"的美学血液。山峦用淡墨渲染,水墨在徐徐澹染而又层层推远,实乃缣素本色萦拂以淡水而痕之,既取森森之气,又得穆穆之容,直令观者飘然有霞举之思也!
墨渖淋漓参造化, 境生象外得新机。总的来说,李福祥先生对传统水墨的理解是到位的。所以即便画中山水形质如何变化,都是能从中感受到正宗的水墨根基,而不是盲目追求的时风,亦或是炫技的做作感。山水空灵致远,画意不落俗套,是真正达到了"入古能化,出古为新"的艺术境界,也是完美诠释了"集其大成,自出机杼"的创作理念。假以时日,相信他这种“显山露水”的写意精神,也必将会启迪更多后来者,从而持续诠释“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真谛!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欧阳建华
2025年5月2日 书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