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再献骨刻文盛赞沂蒙老乡郑允来
在沂蒙山水的褶皱深处,珍藏着一位古稀老人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于骨刻文书法遒劲的线条之间,镌刻着文化大家对沂蒙老乡真挚深切的赞誉。当著名文化学者、中国骨刻文破译第一人、骨刻文书法艺术始创者丁再献先生,挥毫写下“允君德善传家久、来者仁人集世长”这副藏头对联时,它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缓缓开启了郑允来先生跨越七旬的人生长卷。

上联“允君德善传家久”,丁再献先生以短短七字,便精准勾勒出郑允来的人生底色。1950年1月,郑允来出生于沂南县圣良庄的一个红色家庭。父亲郑太余身为抗战模范、铁山区抗联主任,后又担任葛沟区区长,其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精神,深深烙印在郑允来心中。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郑允来自幼便养成了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品格。初中毕业后,他毅然返回家乡,成为一名民办教师,在乡村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五个春秋。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他用知识的火种,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求学之路。

1970年,年仅20岁的郑允来被任命为村团支部书记,成为青年农民的领路人。他带领青年男女修山路、清山草、整树穴、栽果树,将村庄东山打造成花果山,这片林场也成为当时青年们最喜爱的“打卡地”和奋斗主战场。1975年,郑允来光荣入党,同年被推选为圣良庄村副书记,次年升任村支书。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郑允来勇立潮头,敏锐把握政策,让圣良庄成为全镇第一个实现分田到户的村庄。圣良庄作为界湖镇最大的自然村,还有一段村名传说。据传,圣良庄原先叫剩粮庄,古时人们温饱难济,饭后有余粮成了最大的幸福追求。然而,一代又一代百姓守着贫瘠的荒山野岭,温饱都成问题,“剩粮”成了奢望,于是村庄改名为圣良村,群众期盼村里能出一位圣贤良人,改变贫穷的日子。郑允来推动分田到户后,多方奔走争取政策,带领群众修建了当时全县最长的扬水工程,次年又完成二级扬程和2000米渠道建设。自此,圣良庄北湖1200亩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圣良庄真正成了“剩粮庄”。
“有饭吃还得有钱花”,郑允来极具远见卓识。他号召村民发挥靠近县城的地理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他联系县外贸公司,建起村里第一个集体企业——圣良养殖场,引进西德长毛兔,发展兔子养殖事业。他创新推行“基地+农户”的科学养殖模式,将良种长毛兔分发到村民养殖户家中。在这种模式带动下,圣良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十里八乡的姑娘都以嫁到圣良村为荣。田间地头,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商户洽谈中,有他坚定有力的声音。凭借智慧和汗水,他让圣良庄彻底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也因此连续多年被上级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书记。 十年村支书生涯,不仅锤炼了郑允来坚韧不拔的品格,更让他深刻领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八十年代末,郑允来调任界湖镇政府土地所,负责宅基地规划和人民调解工作。上任伊始,他就遇到潘家庄一个棘手的老上访户。该户因宅基地问题与邻居争执不下,对上级安排极为不满,年年上访,成为主管领导的心头难题。郑允来深入了解情况后,巧妙利用农村人信奉“风水”的心理,做通双方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各退三尺,成就了当代“六尺巷”的佳话。界湖镇四村相连,南村和北村因雨天排水、旱季用水矛盾颇深。有一年雨季,因排水问题,数十户房屋被淹。面对这一难题,郑允来在暴风雨中来回奔走,拍着胸脯向两村担保:“雨天通沟排水、旱来汪水共用”,为双方化解矛盾竖梯子、找台阶,一举解决了界湖镇这个老大难问题。郑允来常说:“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腿跑到、话说透,群众会理解的。”

九十年代初,乡镇企业蓬勃兴起,郑允来被调往经济一线,投身镇办企业华兴公司的筹建与运营。有一年,为保证木材供应,在道路被冲毁的情况下,他果断指挥“河水放排”,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成本。为改造工艺,他和工人在车间通宵达旦做试验。公司与华日摩托车厂合并后,他负责后勤服务,制定可行制度、精准核算成本,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构建起园区物业的雏形。在工作中,他将沂蒙人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企业成为全县利税大户立下汗马功劳。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企业发展,他始终以实干家的姿态,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在家庭中,郑允来同样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尽管出身农村,他却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始终以身作则,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儿子学业优异,毕业后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成为栋梁之材。丁再献先生一句“允君德善传家久”,正是对郑允来先生的高度赞誉。 下联“来者仁人济世长”,则是对郑允来笔墨人生的响亮赞歌。2000年初,退休后的郑允来来到济南,开启了为期十年含饴弄孙的温馨时光。从孙子牙牙学语到背起书包上学,这段岁月不仅延续了亲情,也为他的艺术创作带来新契机。每天,等孙子上学后,他便带着自制的长杆毛笔和水桶,来到济南英雄山、泉城广场等地,以大地为纸、清水作墨,尽情挥洒笔墨。他行云流水的字迹,吸引众多路人驻足欣赏,更带动一大批书法爱好者追随学习。一时间,泉城广场上多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郑允来也成为泉城人心中的“书法达人”。山东电视台、网络自媒体都曾给予报道过。


谈及练字缘由,郑允来回忆,初中毕业第一年帮生产队记工分,被村里大嫂打趣:“写字像螃蟹爬,不如胡会计写得好看!”要强的他当时就立志习字。此后,无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练字成了他一生的爱好。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临摹,颜真卿的楷书、王羲之的行书,他反复研习。多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屡获大奖,在香港回归书法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大好河山”主题比赛中也拔得头筹,作品还被不少国内外友人和阳都乡土文化院档案馆收藏。如今,他身兼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沂蒙乡土文化研究院阳都分院顾问、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老年大学客座教授、阳都乡土诗人等十余个艺术头衔。难能可贵的是,郑允来始终保持着“青墨斋主人”的谦逊,在沂蒙文化活动中,他如庄稼地里的一棵禾苗,默默散发着乡土气息。

生活中,无论是登门求字者,还是书法求教者,他都倾囊相授、有求必应,这份“授人以渔”的胸怀,正是“来者仁人集世长”的生动写照。

从泉城的文化广场到沂蒙老区的田间地头、诸葛故里;从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到翰墨飘香的艺术家、乡土诗人,郑允来的人生,正如丁再献先生为他题书的另一副对联所写:“允来一脉铸精门,德善传家岁月温。执教曾燃乡土梦,兴村早振圣良魂。挥毫泉畔书千卷,青墨斋中润众尊。骨刻联彰仁者意,丹心长映故园恩。”丁老先生的骨刻文书法题联,映照出的不仅是一位古稀老人的传奇人生,更是无数沂蒙儿女传承红色基因、坚守文化根脉的时代缩影。

丁再献简介:著名文化学者、诗人、作家、国家一级书法家,是东夷骨刻文字的系统破译者,又是骨刻文书法艺术的始创者,清华大学中国首届楹联书法高研班学员,中国楹联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并兼任诸多社会职务和数家院校客座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丁老先生与其家兄丁再斌破译出了900个比甲骨文早1300多年的东夷骨刻文,并集字创作成格律诗词楹联等名言佳句,再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形成了集破译、诗词和骨刻文书法艺术于一体的独格的风格。

作者简介:刘唐山,1966年出生于沂南县青驼镇,网络作家、摄影家、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沂南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沂蒙乡土文化研究院阳都分院院长,《沂蒙文化》编委。他致力于宣传沂蒙、传播沂蒙文化等工作,创办有青驼唐山影音传媒、《山路》文学等,2024年获“竹庐文艺优秀作家奖”。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