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畹简介勘误
傅济生
溥畹何许人也?据《佛教大词典》记载如图:
据《续云南通志》记载:“《楞伽经宝镜疏》一书乃是清代名僧溥畹对《楞伽经》的解释。《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属于如来藏学派,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
本书的作者溥畹,生卒年不详。昆山人,俗姓顾。字兰谷。世祖顺治(1644~1661)初年,渐行入滇,屡经变乱,遂隐居潜修。至康熙年间,德誉广被,四众皈服,乃于昆明造法界、报国二寺,聚徒讲说。其学渊博,淹贯佛儒,撰有金刚经心印疏、楞严经宝镜疏等。复擅长诗书,有诗集、墨宝传世。
由清朝著名高僧溥畹主持兴建的法界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昆明市玉案山筇竹寺后,曾保留有康熙皇帝亲笔题书的“法界寺”3字和亲赠诗1首,以及御笔题书的《大藏经》6套;还存有云南巡抚石文晟,云贵总督贝和诺、尹继善,昆明进士、翰林院士赵士英等人分别为法界寺题写的牌匾,以及《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御书“法界寺”敕赐“福清戒坛”记》、《法界寺雅集》等3块碑记。殿前左右两旁,新建钟楼鼓楼。竣工后,昆明进士、曾供职翰林院的赵士英,写有《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
康熙41年(1702),溥畹云游北京,效学明初法天和尚谨见明太祖先例,请求谨见皇帝。康熙皇帝信奉佛教,听说云南和尚前来见驾,十分高兴,传旨接见溥畹,溥畹请求皇帝赐给寺名,康熙皇帝长于书法,当下亲书“法界寺”3字,又在一副黄绫上题诗相赠,还赐给御笔亲书的6套佛经。
昆明法界寺还存有云南巡抚石文晟,云贵总督贝和诺、尹继善,昆明进士、翰林院士赵士英等人分别为法界寺题写的牌匾。
以及《新建法界寺御书楼记》(赵士英撰并正书,立于清康熙48年5月)《御书“法界寺”敕赐“福清戒坛”记》《法界寺雅集》等3块碑记。
兰谷回到昆明,把“法界寺”匾挂在自己创建的“福清寺”大门上,寺里建了“御书楼”供奉御书佛经。出门坐的是绿呢大轿,轿前轿后三十几个弟子侍从。所有这些人等一切开支都是云南府全额拨款,为此,云南府还得派一个差人常驻寺庙,随时听兰谷的指示。
“天高皇帝远”,兰谷就成了皇帝的代表。每个月初一、十五云南的在昆官员必须要到城外的法界寺去向兰谷请安。兰谷很拽,省级主要领导来了还接见一下,一般的官员,就派个侍者代为接受问候。几年下来,得罪了不少官员。
兰谷和尚不管官员的抱怨,自己礼佛修行,闲暇时写诗写字,诗淡雅极致,字遒劲挺拔。和昆明当地老百姓相处融洽,兰谷替很多店铺写了招牌。直到民国,昆明街上还见得到他写的招牌。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兰谷再次进京,遂留在北京,6年后在京圆寂。但老昆明人说,进京路上,他在贵州被人下毒毒死。我估计,这是那些被他得罪过的官员散布的谣言。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皇帝也管不了谣言,就一直流传至今。
但该寺后毁于清代乾隆年间。为传承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保护我省名胜古迹,重现古迹风采,新春伊始,云南省文史研究馆、昆明市宗教局等单位决定恢复重建法界寺,并将相关史料的查阅和考证工作,以及有关二、三次文献的编辑重任委托给我馆地方文献部。为做好委托工作,我馆地方文献部业务研究人员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经过近20天的努力,充分利用本馆和昆明市图书馆的馆藏古籍文献、地方文献史料,为该课题代查史料百余种;编制10万余字的二次文献《云南古代名寺---法界寺存佚始末》共7份,以及颇具文化内涵的1份三次文献《云南古代名寺---法界寺碑记校注》,不仅弄清了法界寺的兴建始末、历史沿革、毁损原因,而且为该寺今后的重建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依据。课题交付后得到了委托方的高度赞誉。云南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张勇由衷地感叹道:“就是跑遍国内其它大型公共图书馆也难以拿到如此规范、完整的二、三次文献”。
"康熙赐云南法界寺讲经溥畹 的诗
昆明度法语,滇海谕新禅。万里虽云远,金经自有传。”
赐溥畹诗刻是云南省昆明市出土的拓片,数目与尺寸1张139×55cm。
(清圣祖)玄烨撰并行书;(清)石璠镌
而民间也另有方苞所作《释兰谷传》:
"释兰谷。江南如皋顾氏子也。父国藩。字醉隐。九岁。授以学、庸、语、孟。十三授易。及太极图。寻遘疾类癫者。舍为僧。有瘳。冒巢民集诸名士为诗社。兰谷与焉。时年十八。平生足迹。几遍天下。东观沧海。历齐、鲁、幽、燕。南游吴会。溯江踰岭。周粤东西。抵昆明。北上太行。遵秦、陇入栈道。下峡穷蜀徼。所至必访耆旧。过名山大川。及古圣贤豪杰高人遗迹。辄淹留久之。受昆明山水。诸大府为建法界寺。遂定居焉。其父母未殁时。游必有方。闻丧归殡葬。即庐墓侧。少时曾随师某。入见圣祖仁皇帝。其后再至京师。特召见赐诗及御书。遂侍辇下。注楞严、金刚、心经进呈。命大学士陈廷敬校勘。云贵总督贝和诺锓版。工讫。遂请还山。既至。念其父所授易学未通。乃称疾绝人事而为之。言理数必根于象。挹取群言。贯以己意。凡十有二年。成易说二十卷。康熙六十一年冬。入贺万寿节。既至而圣祖皇帝已登假。乃于城东偏构精舍。贮所注经版。而以易授其徒。数年。迹不出户。入其室。少长三数人。坐立应对进退。皆比于礼。余素不解浮屠言。未识兰谷之于佛何如也。观其志行术业气象。则儒衣冠者多愧矣。故传其事以告吾侪。又以识先帝陶冶众万。一善不遗。作人之化。盖及于方外焉。兰谷名溥畹。今雍正六年。年六十有七。"
在云南修编《续云南通志》中全盘否定。(见前文)
其实,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一字凤九,晚年号望溪,汉族,安徽桐城人,生于江苏六合之留稼村。清代散文家,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
方苞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考工记析疑》4卷、《周官辩》1卷、《仪礼析疑》17卷、《礼记析疑》46卷、《丧礼或问》1卷、《春秋比事目录》4卷、《义补正》8卷、《左传义法举要》、《史记注补正》、《离骚正义》各1卷、《奏议》2卷、《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补遗》 14卷,另删订了《通志堂宋元经解》。 名篇:《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汉文帝论》、《李穆堂文集序》、《书卢象晋传后》、《与李刚主书》、《孙征君传》、《万季野墓表》、《游潭柘记》等。"没有提到他著有《释兰谷传》?
《冒辟疆全集》第1293页《移居江南图诗》至第1326页《己未匿峰庐倡和诗》,此期间即丁巳(1677)年~己未1679年,冒辟疆已经移居江南不在如皋,且《全集》中也无诗社的记载。在《全集》第1309页有个释宗渭和冒辟疆《梅花倡和诗》五首,没有其他僧人的诗作。
网络上有XX红学第一人和X鼎说红楼的文章提到:
“清代如皋佛学高僧以释溥畹最为著名。溥畹(1661-1728)俗姓顾,字兰谷,明季如皋诸生,国变,从京师圣感寺慧善和尚出家。游迹几遍国内,喜昆明山水,造法界、报国二寺,其学渊博,淹贯佛儒,德誉广被,四众皈服(注1)。”(注1指续云南通志)
“*季”,都是指它的末期,源于“伯仲叔季”或“孟仲季”这样表示顺序的习惯表达。
明季指明末崇祯帝时期。
诸生
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国变
[ guó biàn ]
基本释义
1.国家的变故、动乱。《管子·小匡》:“今夫商羣萃而州处,观凶飢,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贾。”
2.特指国家因政权更迭、改朝换代而发生的变乱。 清 顾炎武 《歙王君墓志铭》:“ 王君 以 崇禎 十四年卒。后三年国变, 王君 之子 璣 流寓於 吴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惲南田 寿平 之父 逊菴 ,遭国变,父子相失, 寿平 卖 杭州 富商某为奴。”
由此可见溥畹在1644年国变之前就已经是诸生,应该是成年人了。怎么搞错了的呢?很明显是将(1644~1661)直接去的括号改为1661年出生,这样至1728年应该是六十八岁,古时都以虚岁计算,但方苞说他“今雍正六年。年六十有七。”这就奇了,倒像现代人的计算方法?同时留下了"明季如皋诸生和国变"的硬伤,至于何人将"昆山人"改成“如皋人"?而且如皋的一些文献资料也因此而转载,笔者不作评论,但建议有关部门认真核实纠正,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