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八三厂的岁月
胡寿珍

(现在的八三厂一号厂图片)
1971年,我从山东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三营调到了独立一团三营,即从山东垦利县孤岛的农业团调到了位于淄博市王村的工业团,也就是八三厂的1号厂,这是我人生的第二站,也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段艰苦而快乐、收获和成长的时光。
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工人,穿上工作服就觉得非常荣耀,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发下第一套工作服时,我立马跑去照相馆拍了一张两寸的全身工装照,看着照片心里就别提有多美了!
■ 汗水与收获
记得刚来三营,第一次迈进厂区的大门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这和我想象中的工厂的样子悬殊太大了,我都以为是走错了地方,误进了一个煤炭厂。当时厂里生产电极和矽碳棒,主要原料是石墨,碳化硅等,那些黑色的原料在院子里堆得像一座座小“煤山”,在阳光照射下还闪闪发亮。在粉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四处飘逸的粉尘,使地面、道路和房顶上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灰,上班时必须佩戴防尘口罩,下班摘下口罩时,只有鼻子和嘴这“三角区”还是原来的颜色,其他都是黑色的,因为浑身上下沾满了一层亮晶晶的黑粉,下班必须洗澡才“敢”出厂门。有人开玩笑说:看天上飞的麻雀就能认出是哪个“厂”的,因为只有从三营飞出的麻雀羽毛全是黑的。
烧棒车间很大,室温很高,人一进去马上被烤出一身汗,烧一炉碳棒需要16个小时左右,炉内温度近2000度,而且散发着呛人的气味。在这样的环境下,树木很难生存,所以厂区内也没有绿色植物。
厂里虽然条件很差,但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这些已经经历过农场锻炼,干过艰苦农活的人来说,眼前的困难就不算什么了。至于进厂后分个什么工种,大家并不太在意,多数人是不怕脏和累,敢于勇挑重担的。
我分配在四配电室,任务有两部分,一是按时记录送电情况,控制好炉温的升幅,以免矽碳棒在烧制过程中因温度过高过低而受损。二是要承担车间里的一部分较脏的活,就是等烧棒炉停电冷却20小时后,拿一只长3米多的大铁钩,把烧棒炉外层的保温材料耐火砖扒下来,待砖冷却后再整齐摞好,以备下一班装炉用。这确实是个又脏又累的活,一般是轮流操作,但想到自己年轻应该多干些,为了不让同班的师傅和其他同事干这些脏累的活,我将大铁钩藏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等炉内温度降下来,就顶着高温忍着刺鼻的呛味儿提前扒炉。砖还烫手,我就戴上厚手套,抢先将砖落好。等干完活走出车间,脸被烤得通红,眼被熏得流泪,衣服全被汗水湿透了,像个刚从水里捞出来的“水人”。
干完分内八小时的配电室工作,我还常跟下一班装炉的工友接着干,他们的活比较累,先是用独轮车把各种填充料按比例一车车推进拌料车间,然后用大铁锨将料翻倒拌匀,再用小车将料一车车推到烧棒车间。装炉时,站在近半米高,长约4米的炉子前,弯着腰铺一层填充料,再摆放一层半成品的稀碳棒,就这样一层一层地摆,弯着腰要干近两个小时才能将炉装满 ,等活干完,累得腰半天直不起来,就这样,我还是经常连班工作十多个小时才下班休息。
厂区内有许多卫生死角,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下班后有计划的分片彻底整理清扫。排水沟堵了,我就主动清理疏通;看到同事的工作服脏了,下班带回宿舍洗干净,再悄悄放回车间。师傅说我是个“眼里有活的人”。
在那个年代,我发自内心地愿意多付出汗水,把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当成应守的本分,但组织和单位同志们却给了我很大的荣誉。1972年,我去泰安出席了山东建设兵团第一届团代会,73年被评为山东省上山下乡知青代表。

(去泰安参加团代会,独立一团合影)
■ 师傅的培养和调教
回想八三厂的往事,庆幸的是工作中我遇到了一个好师傅,那几年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叫曲荣海,是名复员军人,军人的优良品质和部队的优良传统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守纪律,能吃苦,待人诚恳,我敬佩我的师傅,更感恩我的师傅。
师傅常说,工作中的认真和坚持是很可贵的精神……工作中不迟到是自律,不早退是责任…… 他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每次接班,他必提前到,还揣摩出一套怎样提高产品合格率的实践经验,所以常从测棒组传出 “曲胡陆(曲师傅、我、老陆)”班出棒合格率高的好消息。
师傅不只在工作中对我严格要求,还十分注重培养我日常的良好习惯,纠正我以往的毛糙性子。我生性好动,抬腿就是小跑,不会一步一步慢慢地稳着走路。师傅看在眼里,找来旧的记录表和废报纸,让我在上班空暇之余安静的坐下来练习写阿拉伯数字,还给我做了一副插鞋垫用的木撑子,用针头改造成插花针,师母则从家乡文登捎来好多鞋垫的花样和彩色线。这样班上的空余时间我练字,下班后我就忙着跟师母学插鞋垫,用线钩织桌布。练字插花多多少少也改变了我坐不住的毛躁性格。
50多年过去了,我插的第一幅彩色花鞋垫,虽不太好看,但却是我的“处女作”,我始终没舍得用,珍藏至今。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练得数字书写越来越像样了,常有人问我,你原来是干会计的吗?不知是巧合还是因我写的数字有点好好看,一年半后,我被调到了营部财务科,恍如梦境地做了一名出纳员,也让我觉着认真做事,改变了自己;努力坚持,可改变人的命运。
会计科由杜老师,我和小周三人组成,本是一个帐目清晰,分厘不差的部门,因为我们三人的姓凑在一起,也被大家起了个雅号,“胡杜周”科。73年9月,小周被推荐上大学了,后在千佛山医院工作,我曾在千佛山医院的宣传栏中看到了他的照片,登上了“百名名医”榜。
1983年,2002年,2017年,我都曾专程去文登看望我的师傅。他诙谐地说,当年的你,天天忙忙活活,根本坐不住,抬腿就是小跑,性格上就像个男孩子,现在大变样了,变得文诌了,沉稳了。
■ 星夜骑车回厂
还有一件事让我难以忘怀,就是连夜骑车140多华里赶回厂里接班。
那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我和好友刘玉兰回济南休班,因故没能赶上回王村的最后一班火车。为了不耽误第二天早上接班,我们俩当即决定骑自行车赶回去,近23点,我们在花园路口集合,全然不顾天黑路远,依然大胆地跨上自行车,以星光为伴,沿着与胶济铁路并行的老济青公路一路向东,经黄台、历城、郭店、过巨野河,进入章丘界,再经平陵城、明水、普集……,骑行近六个小时,行程140多里路,天亮赶回了厂里,按时接了班。
虽然这事已经过去50多年了,但当时的经历仍让我记忆犹新,那时我们正值20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严明的组织纪律,把不耽误上班放首位!开始骑行,我俩还有说有笑,还想着到了厂里,同事们见我们是骑自行车回来的,会怎样怎样…… 可骑了一半的路,累了,我俩无语了,就想着若能碰到一个赶夜路的和我们同行搭伴多好啊,也想碰到辆汽车,为我们照照路,更想要是遇到一辆大货车,能捎我们一段路程,那该有多美多幸福啊!可始终没有遇到一个同行伴,也没碰到一辆汽车,只有我俩在暗夜里用车轮,一米一米地量着漫长的公路。夜半时分,又累又困,遇到上坡骑不动了,我们就下来推着车子走一段,就这样骑骑推推走走…… 人困极了,骑着车子都能打个盹,车把一晃,车倒人摔,吓清醒了,好险!庆幸没有摔到马路边的大沟里。当骑回到厂区宿舍,下了自行车,两腿站不住了,也不会迈步了,一下子就瘫坐在了地上。师傅见我俩这样,即心疼又佩服地说,你俩可真行,天黑路远,多危险啊!不怕吗?事后想起这事,心里也有点后怕,但不后悔,而且挺佩服自己当时内心的勇敢坚毅和坚持,能做到这样也要归于师傅的熏陶和教育。
快乐的工余生活

厂区西边有个大水塘,在当时是我们游玩的风景区,也是我们散步拍照留念的“景点”,它为我们的工余生活提供了不少的乐趣。水塘里的水不算清,而且蚂蝗很多,但这也没有妨碍我们下班后去游泳的玩心。当时去游泳,一点防晒措施都没有,连个防晒帽也不戴,水塘边上也没有树阴遮阳,一个个晒得皮肤黝黑,我本来皮肤的底色就深,加之阳光的暴晒,脸皮儿就更黑了,同事开玩笑的说,我们只是上班时脸黑,你是班上班下面子里子都是黑的。
厂区宿舍院里有简易的篮球场,在场上打球的人不断。营部有标准的乒乓球台,说来也挺奇怪的,当时团里的顶尖体育人才,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都集中在了我们的宿舍区里,羽毛球、排球这两项,已达到了兵团的最高水平。当时我也是八三厂女子乒乓球单打的冠军。
晚上,宿舍里传出了多种乐器奏出的美妙琴声和婉转悠扬的歌声,当年的兵团战士里,吹拉弹唱人才济济,营里文艺会演,节目都是自写自编自导的,那时,我也上台演过节目“三句半”,台词自编,是用印兰纸一式四份复写的,直到现在那原稿我还当“宝贝”存着呢。
离开八三厂50多个年头了,中途我回去过好多次,亲眼见证了八三厂的变化,经过多年的改造,车间排列整齐了,厂区道路干净了,绿荫夹道,三季有花,四季见绿。
那段知青生活如歌如梦,再回首依旧让我心动不已,那些年的奋斗与汗水,铸就了我坚韧的性格;明白了坚持、认真两个词的含义,也一直用这两个词指导衡量着我的工作和生活;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沉稳…… 这些宝贵的财富让我铭记一生,受益终生。我怀念在八三厂的青春岁月。
2025.5.18.
【作者简介】

胡寿珍,女,1951年生,退休前为济南市历下区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济南市历下区退休语文高级教师王炳强组发)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