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汉珍:墨韵丹青绘山河 赤子之心传文脉
董霄珂
在华夏书画艺术的浩瀚星空中,刘汉珍(笔名若兰)宛如一轮皎洁明月,凭借深厚的艺术造诣,照亮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之路;更以一颗赤诚之心,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这位从郑州走出的艺术家,用七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书写着独属于自己的传奇,在笔墨间镌刻下对艺术的永恒追求,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墨香浸润童年 艺术基因悄然觉醒
1949 年,刘汉珍诞生于河南省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作为她艺术启蒙的引路人,在她 3 岁时便执起她稚嫩的小手,教其临摹碑帖。幼时的刘汉珍便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砚池边,她专注的眼神、稳健的笔触,常常令长辈们惊叹不已。
学生时代的刘汉珍,不仅是品学兼优的 “三道杠” 学霸,更是活跃的文艺骨干。每逢校庆、节庆,她创作的书画作品总能成为校园里最为亮眼的风景。这样的成长环境,恰似一汪清泉,滋养着她艺术的幼苗,为她日后在书画领域的深耕厚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砚田笔耕不辍 艺术创新自成风骨
刘汉珍深知,扎实的传统功底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她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临摹 “二王” 行草,研习《曹全碑》隶书,每一笔都倾注着对经典的敬畏与传承之意。从书法到国画,她不断突破自我,巧妙地将书法笔意融入绘画创作之中,开创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工笔技法堪称刘汉珍艺术创作的 “独门绝技”。在其代表作《富贵吉祥孔雀图》中,她以细腻笔触,将孔雀的每一根翎羽、牡丹的每一片花瓣都刻画得纤毫毕现、灵动逼真。在色彩运用上,她巧妙调配出典雅和谐的色调,使画面既有传统工笔画的富丽堂皇,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清新雅致。
构图方面,刘汉珍深谙虚实相生的艺术之道。山石的雄浑与花木的柔美相互映衬,留白之处意境深远,引导观者的目光在画面中流连忘返。她大胆创新,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工笔技法,使作品在保留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具鲜明的时代气息。
刘汉珍艺术成就斐然:作品多次在《中国书画报》等权威报刊发表,在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佳绩;其代表作《牡丹孔雀图》被台湾洪园博物馆、连云港博物馆、红旗渠博物馆、郑州市档案馆等多家机构收藏;2018 年,她荣获央视春晚书画竞赛一等奖;2019 年成为央视诗歌栏目签约书画家;荣膺河南电视台书画竞赛冠军;2024 年获得 “中国好品牌影响力艺术家” 称号…… 这些荣誉,无疑是对她卓越艺术造诣的高度认可。
德艺双馨铸魂 文化使者使命在肩
功成名就之后,刘汉珍始终牢记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作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她兼任璀璨中原爱心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通俗文艺榜书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人大书画院理事等多项社会职务,积极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悉心培养年轻艺术人才。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上,刘汉珍更是不遗余力。她多次受邀前往韩国等,以及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书画展览,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她的作品宛如传播中华文化的 “金色名片”,让世界领略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公益事业方面,刘汉珍同样尽心尽力。她多次组织书画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扶贫助学、文化惠民等公益项目,以艺术的力量温暖社会。
刘汉珍的艺术人生,是对 “德艺双馨” 的生动诠释。她用笔墨书写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用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这位从郑州走出的艺术家,不仅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了重要力量。她的艺术精神,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董霄珂,笔名玉竹、小薇,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商丘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信息日报》《华夏早报》《中华纵横》杂志、《山西科技报》《河南青年报》《大连文学》《河南经济报》等报纸期刊发表通讯《春兰花开——记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代表、新乡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茹岗社区党委书记 张春兰》《 德艺双馨汪太银:用才华和爱心书写人生》;人物专访《作家应是坚守良知文化产品生产者推动者与改革者---访河南作家王一川》、小小说《厚道罚单》《撞死一只猫》《讲话稿》《清帐》、诗歌《母亲,是首深情的歌》散文《周末漫游南裹头》等多篇作品。其中小小说《清帐》在大连文学2024年“东方”文学征文中获亚军;2024年2月,成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顶端新闻专栏作家。同年3月,入选中国乡村人才库,并成为《中国乡村》杂志社签约作家。







(认证编辑:褚化冰-阳光柔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