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青力老师:
您好!周末仍在伏案疾书,辛苦了!
昨天与孟国泰先生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已大致整理记录如下,供您参考。
一、个体的独特性与教育的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是由父母不同的染色体组合孕育而成的生命,父母各异,个体自然也千差万别。这种差异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造就了多元的人生轨迹。差异并非偶然,而是造物主精心安排的妙笔。每一个生命都应得到尊重,每一个个体都应有机会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二、古代教育理念的局限性
古代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教育理念,儒家学派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无疑是人生的理想追求,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真正要实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却并非易事。古时学习条件极为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未来步入社会所需的现实环境。当时的教师也难以涵盖学生所需的所有知识与技艺,例如孔子所倡导的“六艺”,他是否能在每个领域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此外,古代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数极少,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未能为国民提供应有的教育机会,反而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三、近代教育模式的工业化背景
近代世界的发展始于西方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经过思想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变革,迎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现代教育模式也随之形成。这种教育模式以大班额、一刀切、齐步走为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而非独立自主、富有思维、个性鲜明的人才。
四、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随着产业革命的不断升级,我们先后步入了信息时代和智能时代。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产值为例,同样是10万元的产值,由100人完成与由10人完成,其含金量截然不同。过去几十年,我国虽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领域,核心技术仍被美西方掌控。因此,自2018年起我国遭受打压与封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个体创新与教育的反思
今天早上,王树国校长的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梁文锋继续攻读博士,还会有deepseek吗?如果王星星继续读博士,还会有宇树科技吗?如果王涛继续读博士,还会有今天的大疆无人机吗?他甚至指出,没有一个科技巨头是大学培养的,没有一个成功商人是大学培养的!学校只能传授知识,而这些成功者都是在实践中培养了能力,创造了奇迹。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如果不是从个体出发,这些人还能否创造出改变人类命运的时代伟业?
六、现代科技对教育的挑战
从我们接触的Al工具来看,现代科技的力量令人惊叹。我们辛苦奋斗几十年,甚至穷尽一生才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掌握的技能,Al却能在几秒钟内轻松解决,且条理清晰、思维严谨、表达准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教育上有所不足?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向孩子们传授所谓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今天的孩子,与他们共同迎接未来世界的挑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举办者和老师们是否应该首先深入思考,积极改变,主动迎接新的教育环境?还是继续固守传统的备课、讲课、刷题模式,面对孩子们的不配合和低下的教育效果,却仍感到委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和探索。
再次感谢您的辛勤付出,期待我们能共同为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此致
贾震
2025年5月18日
作者简介
贾震,孟子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西省名校长,临汾市洪洞县三中校长。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