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南京有个约
许振宁
我的名字中有“宁”字,就是父母在我出生时曾在南京工作,根据南京简称“宁”,纪念那段往事,而起的名。以后我们跟随父母到了济南,可我时常想到出生地南京走走看看,了解风土人情,也和家人说起过此事,可一直没有成行。
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华东军政大学工作,后又在南京军事学院这座建国初我军最高学府做教员,曾立功受奖。他有一帧穿戎装的年轻英俊潇洒六吋黑白照,领章上标有“华东军政大学”字样,我们在家庭相册中每每观赏,父亲不愿提这段历史,而偶尔看到照片曾说道“想回南京看看”,简单的话语表现出对那段生活那个城市的依恋。然父亲转业后,一直是政治运动不断,晚年身体不好,南京也没有了亲朋熟人,种种原因就放弃了这样想法。可我觉得他心中还会一直涌动着那时的感情,有过真切的念想。
今年四月中旬,我俩和妻姐老两口启程到了南京和扬州旅游,终于圆了我的梦,也是对父母有了交代,“圆”了他们的梦。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有几十个古地名。汽车在城市中穿行,看到很多是古地名命名的街道,令你不得不佩服古城有多么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感触到古地名得到很好地保护传承。女导游在介绍南京是著名的“六朝古都”时,曾互动问车上游客:“谁说说南京有哪六朝啊?”略沉默后,我就较熟练的说出了六个朝代,导游提示“不是西晋,错了一个字”后,我紧接回答“东晋”,赢得她的赞许。她又说到“十朝都会”,并没有再问游客,似乎感觉这有些难度,别再难为游客了吧。我心想也是能答出的,这是事先做了南京历史和各景点的功课。导游还介绍了古城的方方面面,增加了游兴。
到一地旅游,有些新鲜感和对比度也是很自然的。我们一出南京火车站,有点吃惊的是这里已经很少有人戴口罩了,我在路口实际数着过马路的市民,戴口罩的已不到十分之一二吧,好像送餐的和专事人员还戴口罩。几个晚上到附近的刘伯承广场(离我们居住的宾馆很近),看到跳舞唱歌聊天散步的休闲市民,大批密集的聚集,几乎就没有戴口罩的了。可相比四月中旬的济南,此时绝大部分市民还在戴着口罩,更别说餐饮和办事人员了,密集聚集也少得多。有人说,南方的疫情没有北方的厉害,这是有可能的,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习惯,文化的差异,或宣传管理的问题。这不好说孰是孰非,各有各自的风情吧。
我们沿街,还看到居民楼和学校的晾台有一些晾晒衣服、被子、床单等,长短不一,花花绿绿,有一种万国旗的感觉。在济南还真没有这样的“风景”,特别是沿街楼宇更是罕见此景,不知是不是有规定,叫做“有碍观瞻”。有人认为南方雨水多,气候潮湿,特别是“梅雨季节”,更是多日难见阳光,难得遇到有个好天气,就集中晾晒物品,也算见到市民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是“地方特色”吧,也是不同气候引一方风貌。
我有收集著名景区门票和纪念戳的爱好,这次也不例外。团体不给个人门票,只能收集纪念戳了,这需要事先准备本子或白纸。妻姐夫吕兄也有此爱好,甚至比我更痴迷,我们每游览景点,几乎都要盖纪念戳,特意收集各个景点的印章,形成专属的旅游纪念和回忆,也有仪式感和互动性,带来更多的乐趣。有时为还能连盖数枚的套戳而高兴,我们还交流对纪念戳的理解,为此,有时还误点事。这样的“雅好”在团队中还真少有。南京扬州旅游景点有个好处,就是几乎每处都有这种服务,一般是在门口的“游客服务处”,只要你愿意,都可以盖,服务态度也很好,有时还可以免费给你提供一小张白纸。相比在济南就少有这样的服务,在山东这样的服务也少些。是怕麻烦,还是怕有成本?是感觉盖戳的游客不多吗?我感觉还是服务意识还不够强。论成本极低,就是刻出纪念戳来,再付出些油墨吧;游客是自我服务,也不麻烦;而这种宣传效果颇佳,能给游客留下纪念和深深的印象,吸引研讨风景风物,有个参与互动,形成一种玩法。我曾在山东几处旅游点提出过可以刻制纪念戳的建议,人微言轻,能实现吗?济南盖纪念戳往往是在举办节庆时有这样的服务,如泉水节,到各名泉打卡盖纪念戳,还有奖励,促进了泉水畅游活动,而平时鲜有盖戳服务的。
春天的旅游是惬意的,特别是南京的著名景点多,影响历史发展纪念地多,本应该尽量能多一些了解,可旅游往往留下了一些遗憾。如到南京中山陵最是必去的景点,而此景点周一休息,我们周一去,只能隔着大铁门,抚着黑铁栅栏往里望,听着导游略略讲讲,周围走走看看,半个多小时就结束了,“里面也看不到什么,就是像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导游语),而且这样的团还是有的,有些可悲。这么重要的景点,实景和电视画面能一样吗?感受能相同吗?我们有些旅游景点周一并不休息,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下呢?游中山陵的旅游团这天并不算多,看来还是一些团避开周一了。
还有游南京秦淮河夫子庙,也是去南京必游的,夫子庙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十代繁荣之地,游人摩肩接踵,异常繁华。导游只是在一座小桥“朱雀桥”上给我们讲了大约20多分钟,说1937年12月日寇占领南京时,此处几乎全部毁坏,景点都是后建的,然后领着我们去预先定好的饭店吃饭了。饭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领我们游览,或给我们预留时间游览。什么夫子庙、乌衣巷、王谢故居纪念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瞻园等著名景点都没有游览,而“旅游建议”中说此处应游览2—3小时,就是给我们1个小时或1个半小时也是好的。我们这几天,每天回宾馆时间都5、6点钟,有一次4点半就回去了,实有些早。我们凭吊了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游览了总统府、秦淮河、大报恩寺、阅江楼、玄武湖,还有扬州的瘦西湖、个园和东关街,南京的有的精华景点缩了水,实是有些可惜,我们甚至想再去一趟。
跟团旅游完后,我们游兴未尽,感觉还有一些著名景点没去,又用一天时间自费旅游。我们到了明孝陵、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莫愁湖、南京长江大桥等。有些馆需要买门票,跟团知道满70周岁免票,这时,自游才知道还有半票,我和老伴俩正应享受半票,可跟团按全票对待,没有人告知我们半票,退回这差价,也就这样过去了。而南京各景点较少在门口标识出门票价,包括半价等。
我曾听母亲讲,幼时我们家住在南京的“三岔河”附近,风景挺好。我想象那里会有河汊纵横,水网密布,水草丰茂。到南京,自然会打听这个地名。晚上,我到刘伯承广场向几位年纪稍长的老兄提起此地名,他们都不知道,说没有听说过。我提示,可能在南京军事学院附近,他们仍不能说出。他们问我为什么来打听此地名,我做了解释,他们又向我提供了“某某”几个可能的地点,让我去那里了解,问问当地人。我感觉已近70年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地可能早已不复存在,就是找到了又能看到什么?我甚至感觉母亲说的可能不是一个地名,只是描述了当地的地形风貌吧。旅游时间紧,就没有必要专门寻踪觅迹了。了解了这样的情形,心安然了,也算解了一点“乡愁”。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京军事学院,是在原华北、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的基础上创建的,所在地在原华东军大,坐落在南京紫金山麓。我也在刘伯承广场向人询问过,他们告诉我,军事学院变化很大,原址已经看不出什么了,再说也不能进去,可以去网上搜一搜。我只能在行车中几次大致地朝那个方向、那个大门远远望望,也是挺满足了。这样,对“三岔河”和南京军事学院也算“赴约”了。和南京市民接触,特别是老者,感觉他们还是挺热情的,愿意为你提供帮助,交流也是惬意的,能了解一些南京的知识。
以上文字,没有过多涉及各著名景点的旅游情况,不是对景点印象不深刻,是因为这样的介绍和“观感”诗文都不少。我是从旅游的另一侧面写起,这也是旅游本身,也给人切身的深刻感受。我回来也写了部分诗词,仅录一首作为结语:《水调歌头 · 凭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金陵遭劫难,断壁又残垣。血流飘杵,禽兽淫舞罪滔天。枯骨横三十万,自古惨绝寰宇,云咽雨凄然。识得江南狠,铁案证如山。 义勇唱,奇耻雪,泪长潸。残渣泛起,便倚长剑斩妖顽。凭吊英灵沉痛,牢铸吴钩奋起,十二月哀添。化剑为犁好,拭泪诉风寒。”
二零二三年六月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