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馨文
聚焦雷建德工作室打造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及“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深入探讨其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其在破界、解构、活化等方面的创新举措,阐述其对《西厢记》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同时,从技术赋能、学术深耕、文化自觉等角度,揭示其在数字时代文化薪火传承中的创新价值,并探讨其对“数字敦煌”等项目的启示,为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借助数字技术,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文化领域关注的焦点。雷建德工作室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早在 2013 年首创“西厢记网络展览馆”,2022 年又推出“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这些创新举措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树立了典范。与此同时,“数字敦煌”项目也在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展示,二者虽领域不同,但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本文旨在探寻数字敦煌里可能蕴含的西厢密码,即雷建德工作室在《西厢记》文化数字化传播中的经验对数字敦煌项目的启示。
雷建德工作室的创新成果及其意义
雷建德工作室的创新成果概述
早在 2013 年,雷建德工作室便开启了《西厢记》文化数字化传播的先河,首创“西厢记网络展览馆”。这一创举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为《西厢记》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途径。到了 2022 年,工作室又进一步推出“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将《西厢记》文化的展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业界对这些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并重,填补了《西厢记》国内外主题爱情文化展示的一项项空白。众多文化名人和行业领导也纷纷参与其中,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学者周锡山特地为“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作序;山西书法名家王朝闻题写一级页面馆名,北京书法大师古月题写二级页面馆名;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吴向明、山西省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大高、时任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太阳等先后题词予以祝贺。百度百科、谷歌等国内外搜索网站均建立起“西厢记网络展览馆”词条,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光明日报》、新西兰《先驱报》、香港《大公报》等 240 多家媒体对此争相报道,充分显示了其影响力。
创新成果的重要意义
这些创新成果的出现,在文化传播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打破了传统戏曲研究和文化展示的物理边界。传统的实体展馆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而“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则借助数字技术,让更多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西厢记》文化。其次,它实现了古典 IP 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以更加新颖、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关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雷建德工作室项目的具体创新点分析
破界:从勾栏瓦舍到赛博空间的叙事革命
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中,实体展馆的物理边界限制了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受众群体。而雷建德工作室打造的“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则如同文化传播的“曲速引擎”,突破了这一限制。山西著名书法家王朝闻题写的一级页面馆名与北京著名书法家古月题写的二级页面馆名,在数字界面形成了书法艺术的双重镜像。这种传统艺术符号的数字化转译,将宣纸上的飞白笔触转化为像素矩阵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同时,中国国礼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吴向明、山西省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大高、时任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太阳等的珍贵题词,穿透行政话语体系,化作虚拟展墙上的电子印鉴,暗合着文化治理从实体空间向数字疆域的范式迁移。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更是文化传播理念的变革,让《西厢记》文化能够在赛博空间中自由传播。
解构:五维文化星图的拓扑建构
所谓“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的融合宣言,是建构文化元宇宙的底层代码。周锡山的序言作为学术权威的数字化背书,在网页代码中演变为可无限扩展的超文本链接。每段考据都能跳转至元代剧本残卷的高清扫描,每处点评皆可链入明清版画数据库。这种知识架构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研究的严谨肌理,又通过互动图谱实现了学术资源的裂变式重组。通过这种方式,雷 - 西厢“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升维为动态生长的文化有机体,让观众能够从多个维度深入了解《西厢记》文化,构建起一个五维的文化星图。
活化:从静态展陈到沉浸叙事的媒介转化
雷建德团队深知数字原住民的审美语法,将崔张爱情传说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密码。当用户滑动指尖触发“待月西厢”的 AR 场景时,VR 技术复原的普救寺古刹中,实时的天气系统让“隔墙花影”随光影流转变幻。这种将“密叶深荫双紫燕”的文学意象转化为三维粒子特效的创造力,使古典文本在虚拟空间获得新生。观众不再是被动的看客,而是能在数字禅房里“调素琴”、在虚拟回廊中“听琴语”的叙事参与者。通过这种沉浸叙事的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体验《西厢记》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启示:文化新基建的时代切片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早于“元宇宙数字馆”概念爆发八年,是一次具有前瞻性的文化实验,已然预示了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轨迹。展览馆中“秋波藏情”的经典桥段,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衍生出千人千面的情感图谱;“晓看霜林如泪染”的诗意场景,借力算法生成艺术呈现永不重复的离别意象。这种将《西厢记》文化基因注入数字新基建的尝试,恰为后来的“数字敦煌”“故宫 VR”等项目提供了原型启示。它表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数字新基建,可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数字云端,《西厢记》文化的崭新绽放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节点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中,2013 年 9 月 15 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雷建德工作室首创成功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数字文化的天空中闪耀,为中国《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天地。这一举措不仅是对《西厢记》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更是在互联网时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新的路径。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的特点与价值
思想性
思想性是文化传承的灵魂。“西厢记网络展览馆”以《西厢记》所蕴含的爱情自由、人性解放等思想为核心,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解读,让更多人能够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愈发重视,而该展览馆的出现,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汲取传统文化智慧的优质平台。
艺术性
艺术性是《西厢记》的魅力所在。从戏曲表演到文学再创作,《西厢记》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西厢记》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表现,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艺术魅力。无论是精美的戏曲服饰,还是动人的唱段,都在数字空间中得到了生动呈现。
知识性
知识性是文化传承的基石。网络和数字展览馆中丰富的资料和详细的介绍,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西厢记》历史背景、创作过程、人物形象等方面知识的窗口。对于戏曲爱好者和文化研究者来说,这里是一个知识的宝库,能够满足他们对于《西厢记》深入研究的需求。
趣味性
趣味性则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在“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中,观众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虚拟体验等方式,更加深入地参与到《西厢记》的文化情境中。这种趣味性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展览馆的静态展示模式,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观性
可观性是“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的外在表现。精美的界面设计、流畅的操作体验,让观众在浏览展览馆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视觉享受。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展览馆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名人参与的意义
周锡山、吴向明、王朝闻、古月、王大高、李太阳等题词祝贺和序言鼓励,由于这些文化名人和行业领导的参与,不仅为展览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他们对这一文化创新项目的高度认可和支持。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展览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西厢记》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的成功上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它让《西厢记》这一经典文化在数字云端绽放出了新的光彩,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网络展览馆”“数字纪念馆”这样的文化项目出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数字时代文化薪火的创新价值
技术赋能:重构古典文化的当代叙事
多元展示形式构建文化图谱
“西厢记网络展览馆”、“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的诞生,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其首创的九大虚拟展厅——从展示历代名家题词的“专家大师厅”,到收藏海内外珍品的“馆藏珍品厅”,再到呈现民间艺术的“民间艺术厅”——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及三维动画等多元形式,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西厢记》文化图谱。这种“数字孪生”的展示方式,让观众可以“步移景换”地游览普救寺,聆听莺莺塔的蛙鸣,感受大雄宝殿的香火,实现了从平面阅读到沉浸式体验的跨越。正如周锡山在序言中所言,这是“《西厢记》研究史和传播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前瞻性技术应用契合发展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展览馆在技术应用上的前瞻性。2022 年相继推出的“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运用 VR、3D 全景等新一代技术,打造了“文字 + 图画 + 视频 + 音频”的四维体验空间。观众不仅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浏览展品,还能借助 VR 眼镜实现 3D 沉浸式漫游,甚至在虚拟空间中与其他爱好者互动交流。这种“虚实共生”的展览模式,恰好契合了 2025 年数字文旅产业“沉浸式体验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趋势,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学术深耕:构建《西厢记》研究的数字丰碑
深厚学术积淀注入文化底蕴
雷建德工作室五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为展览馆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览馆收录的德国科隆博物馆藏明崇祯套印本《西厢记》版画、法国卡地亚烟盒上的“西厢记”图案、乾隆年间的西洋贡品机器人等珍品,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更是《西厢记》全球传播史的实证。这些展品与雷建德远赴 59 国考察收集的大百科全书评介资料相互印证,构建起一个跨越时空的《西厢记》爱情文化数据库。
学术界深度参与提升学术价值
学术界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展览馆的学术价值。周锡山的序言,王朝闻、古月的馆名题字,吴向明、王大高、李太阳的题词,以及王季思、吴晓铃、田中谦二、伊维德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共同形成了一个权威的学术网络。这种“学术 + 技术”的双轮驱动,使展览馆成为《西厢记》研究传播的“数字枢纽”。正如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周锡山所言,该展览馆“必将对《西厢记》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广和运用,乃至对当代中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产生示范性的重大而影响深远的作用”。
文化自觉:激活古典 IP 的现代生命力
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实现了古典 IP 的创造性转化。其“民间艺术厅”收录的厦门鼓浪屿砖雕、国家大剧院珐琅瓷盘等民间作品,展现了《西厢记》在当代社会的文化渗透力;“影视戏剧厅”整合的地方戏曲、皮影、木偶剧等资源,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精英文化”与“民间智慧”的对话,打破了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壁垒,使《西厢记》从文献典籍走向日常生活。
探索古典文化当代表达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展览馆通过“雷 - 西厢元宇宙数字纪念馆”(国内)和“雷 - 西厢元宇宙珍品艺术馆”(国外)等形式,探索了古典文化的当代表达。2023 年在新西兰展出的“王西厢手书真迹”彩图,以数字技术还原了书法艺术的美学意境,吸引了 44.3 万全球华人的关注。这种“技术赋能 + 文化输出”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西厢记》的国际影响力,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正如雷建德所言:“我想通过《西厢记》主题文化展示,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来。”
雷建德工作室项目对数字敦煌的启示
突破物理边界,拓展传播范围
雷建德工作室的“西厢记网络展览馆”和“元宇宙数字馆”突破了传统实体展馆的物理边界,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西厢记》文化。数字敦煌项目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敦煌文化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通过建立线上虚拟展览馆、开发移动应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便捷地欣赏敦煌壁画、了解敦煌文化的历史和内涵。
融合多元元素,提升文化体验
雷建德工作室的项目通过融合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观性等多元元素,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数字敦煌项目可以在展示敦煌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元素,如故事性、互动性等。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的历史氛围;也可以开发相关的互动游戏、教育课程等,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敦煌文化。
加强学术研究,挖掘文化内涵
雷建德工作室五十余年的学术积淀为展览馆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术界的深度参与也提升了展览馆的学术价值。数字敦煌项目也需要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敦煌文化的内涵。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敦煌壁画、文献等进行研究和解读,为数字展示提供更加准确、丰富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活态传承
雷建德工作室的项目通过创新的展示方式和文化传播模式,实现了古典 IP 的创造性转化和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数字敦煌项目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推动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可以将敦煌文化与现代艺术、科技等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可以创作以敦煌文化为主题的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作品,也可以开发基于敦煌文化的文创产品,让敦煌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雷·西厢工作室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技术、学术、传播的三维创新体系。其开创的"数字原真性"标准与"文化拓扑学"模型,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随着5G+MR技术的普及,这种融合学术深度与技术创新的模式,将推动文化遗产传播进入"量子跃迁"式发展阶段。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西厢记文化研究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